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4页 |
·“关爱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然目标 | 第8-11页 |
·关爱品德的形成是个体道德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 | 第8页 |
·“关爱教育”是时代的迫切召唤 | 第8-9页 |
·“关爱教育”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德育实践 | 第9-10页 |
·我国青少年的关爱品德养成问题亦备受重视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2. “关爱教育”的理论来源及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中国学者对“关爱”和“关爱教育”的论述 | 第14-18页 |
·关爱的定义 | 第14-15页 |
·中国学者对“关爱教育”内涵的理解 | 第15-16页 |
·关于“关爱教育”进行方式的各种观点 | 第16-18页 |
·外国学者对“关爱”和关爱品德的培养方法的论述 | 第18-20页 |
·关爱的涵义 | 第18-19页 |
·关爱品德的培养方法 | 第19-20页 |
·体谅德育模式是“关爱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 | 第20-22页 |
·人际与社会情境意识的培育 | 第20-21页 |
·关爱的特征 | 第21-22页 |
·重情的道德教育方法 | 第22页 |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2-2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实证研究 | 第23-24页 |
·内容分析法 | 第23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3-24页 |
·理论分析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24页 |
·关于教学对策的理论解构 | 第24-25页 |
4.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 第25-35页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新课程标准对“关爱教育”的体现 | 第25-27页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分类 | 第27-28页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学期分布 | 第28-31页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析 | 第31-34页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认知目标及其作用 | 第31-33页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对“关爱教育”的认知目标安排方面的特点分析 | 第33页 |
·“关爱教育”的认知目标举例分析 | 第33-34页 |
·主要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之特点 | 第34-35页 |
·系统性 | 第34页 |
·层次性 | 第34-35页 |
·情境性 | 第35页 |
·综合性 | 第35页 |
5.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关爱教育”和初中生关爱品德的现状和问题 | 第35-40页 |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关爱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思想政治课程中关爱教学内容强调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忽略 | 第36-38页 |
·初中生关爱品德的现状和问题 | 第38-40页 |
6. 初中思想品德课根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关爱教育”的主要对策 | 第40-62页 |
·对策一:确立“关爱教育”的原则 | 第40-42页 |
·本土化 | 第40-41页 |
·生成性 | 第41页 |
·全面性 | 第41-42页 |
·针对性 | 第42页 |
·对策二:提高政治教师的素质 | 第42-45页 |
·公正的教师 | 第42-43页 |
·促进的教师 | 第43-44页 |
·关爱型的教师 | 第44-45页 |
·对策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 | 第45-49页 |
·“关爱教育”与学习方式 | 第45-46页 |
·“关爱教育”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 | 第46页 |
·体验性学习是“关爱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 | 第46-49页 |
·对策四:要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 | 第49-58页 |
·角色扮演 | 第49-53页 |
·情境教学 | 第53-55页 |
·对话教学 | 第55-57页 |
·实践教学 | 第57-58页 |
·对策五:处理好“关爱教育”相关的几对关系 | 第58-62页 |
·显性“关爱教育”与隐性“关爱教育”的关系 | 第58-60页 |
·“关爱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 第60页 |
·“关爱教育”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 第60-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注释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