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的思考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页 |
第一章 个性化作文出台的背景 | 第10-11页 |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挑战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 第11页 |
第二章 个性化作文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第一节 个性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个性化作文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第三章 个性化作文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第一节 心理学依据 | 第13页 |
第二节 教育学依据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社会学依据 | 第14页 |
第四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第一节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的综述 | 第15-17页 |
第五章 当前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 第17-21页 |
第一节 个性的缺失 | 第17-18页 |
一、以模仿为个性 | 第17页 |
二、差异性、多元性遭漠视 | 第17-18页 |
三、随意性泛滥 | 第18页 |
第二节 个性缺失的原因 | 第18-21页 |
一、缺乏训练体系 | 第18页 |
二、功利性目的强 | 第18-19页 |
三、认识产生偏差 | 第19-20页 |
(一) 教师曲解真实 | 第19-20页 |
(二) 学生错解个性 | 第20页 |
四、读和写被隔离 | 第20-21页 |
第六章 个性化作文的教学 | 第21-24页 |
第一节 个性化作文的教学意义 | 第21页 |
第二节 个性化作文的教学原则 | 第21-23页 |
一、尊重个性 | 第21-22页 |
二、思维训练 | 第22页 |
三、个别教学 | 第22页 |
四、个性评价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理念 | 第23-24页 |
一、突破作文教学模式化 | 第23页 |
二、学校作文教学个性化 | 第23-24页 |
三、引进多元化评价机制 | 第24页 |
第七章 个性化作文发展的前提 | 第24-41页 |
第一节 发展思维 | 第24-29页 |
一、良好思维品质的特征 | 第24页 |
(一)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 第24页 |
(二)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 第24页 |
(三)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 第24页 |
二、发展思维的策略 | 第24-29页 |
(一) 发散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 第24-25页 |
(二) 联想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 第25-28页 |
(三) 逆向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培养人格 | 第29-38页 |
一、人格特征 | 第29页 |
二、学生例作 | 第29-31页 |
三、问题剖析 | 第31-32页 |
四、应对策略 | 第32-38页 |
(一) 宽容鼓励民主指导——爱的培育 | 第33-34页 |
(二) 关注社会还原生活——美的陶冶 | 第34-36页 |
(三) 拒绝矫情真实写作——真的表达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教师的个性 | 第38-41页 |
一、教师个性的内涵 | 第38-39页 |
(一) 修身养性——教师的人格魅力 | 第38-39页 |
(二) 会思会写——教师的作文素养 | 第39页 |
(三) 刻苦钻研——教师的个性追求 | 第39页 |
二、教师个性的形成 | 第39-41页 |
(一) 书册阅读与教师个性的形成 | 第40-41页 |
(二) 时文阅读与教师个性的形成 | 第41页 |
第八章 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策略 | 第41-54页 |
第一节 自主作文的教学 | 第41-47页 |
一、自主作文的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一) 自主作文是一种内在机制 | 第42页 |
(二) 自主作文是一种权力 | 第42页 |
(三) 自主作文是一种作文模式 | 第42页 |
(四) 自主作文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 第42页 |
二、自主作文的指导策略 | 第42-47页 |
(一) 激发自主写作的内部动机 | 第42-45页 |
(二) 创设自主写作的外部条件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探究性作文的教学 | 第47-51页 |
一、探究性作文的基本原理 | 第47页 |
二、探究性作文的指导策略 | 第47-51页 |
(一) 个性化阅读 | 第47-51页 |
(二) 研究性作文 | 第51页 |
第三节 网络作文的教学 | 第51-54页 |
一、网络作文的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二、网络作文的指导策略 | 第52-54页 |
(一) 网上写作 | 第52页 |
(二) 网上交流 | 第52-54页 |
第九章 个性化作文写作的实际操作 | 第54-64页 |
第一节 写作文体个性化 | 第54页 |
第二节 语言表达个性化 | 第54-56页 |
一、个性化语言的特征 | 第55-56页 |
(一) 不可替代性 | 第55页 |
(二) 独特的外化形式 | 第55-56页 |
二、语言个性化的策略 | 第56页 |
(一) 用一颗平常心抒写事物 | 第56页 |
(二) 用自己擅长的语言表达 | 第56页 |
(三) 用形象生动的修辞表现 | 第56页 |
第三节 细节描写个性化 | 第56-60页 |
一、写景状物中的细节 | 第57页 |
二、传情达意中的细节 | 第57-58页 |
三、写人记事中的细节 | 第58-60页 |
(一) 过程分解 | 第58页 |
(二) 镜头慢放 | 第58-59页 |
(三) 巧用修辞 | 第59页 |
(四) 点面结合 | 第59-60页 |
第四节 题材处理个性化 | 第60-64页 |
一、平中见奇 | 第60-61页 |
二、博闻出彩 | 第61页 |
三、推陈出新 | 第61-62页 |
四、理性光华 | 第62-64页 |
结束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