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问题的提出第12-15页
     ·信息网络化时代,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第13-14页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实施环境第14-15页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第15-18页
     ·教学模式的概念第15-16页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第16-18页
     ·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第18页
   ·开展本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第18-21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第19-20页
     ·主体性教育理论第20-21页
     ·终生教育理论第21页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21-23页
第二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教育模式分析第23-44页
   ·网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第23-27页
     ·网络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23-25页
     ·网络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第25-27页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教学模式的特点第27-30页
     ·网络教学模式的特征第27-29页
     ·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对比第29-30页
   ·两种典型的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教学模式研究第30-36页
     ·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第30-34页
     ·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第34-36页
   ·“四维一体”教学模式: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教学模式第36-42页
     ·导学过程—“五导”模块第36-37页
     ·自学过程包含三个必要环节第37-38页
     ·助学过程的三个步骤第38-39页
     ·评测过程指标体系第39-42页
   ·对“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的简要评价第42-43页
     ·缩短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第42页
     ·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FDI 教学模式在民族高校的实施第44-61页
   ·民族高校基于网络环境下课程的教学设计第44-48页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第44-45页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制定第45-47页
     ·网络环境下民族高校课程的策略设计第47-48页
   ·网络环境下民族高校基本教学模式的实践第48-56页
     ·组织形式与实施步骤第49-50页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第50-56页
   ·网络环境下民族高校课程学习的评价第56-58页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第56-57页
     ·网络环境下学习课程的评价第57-58页
   ·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与措施第58-60页
     ·信息技术科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第58-59页
     ·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第59页
     ·网络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基于FDI 模式系统开发平台的搭建第61-69页
   ·开发模式的选择第61-64页
     ·C/S 模式第61页
     ·B/S 模式第61-62页
     ·C/S 模式和B/S 模式的比较第62-63页
     ·本系统的开发模式第63-64页
   ·WEB 服务器平台的选择第64页
   ·系统开发工具第64-67页
     ·ASP 基本工作原理第64-65页
     ·ASP 页面的结构第65页
     ·ASP 提供的内置对象和组件第65-66页
     ·ASP 访问数据库的方式第66-67页
   ·数据库选择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基于FDI 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与实现第69-83页
   ·系统开发平台和方法第69-70页
     ·系统开发方法第69页
     ·硬件开发环境第69-70页
     ·系统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第70页
   ·基于FDI 模式的系统设计第70-74页
     ·系统实现结构模型第70-71页
     ·系统功能结构第71-74页
   ·基于FDI 模式的系统详细设计第74-76页
     ·学生课程学习系统的设计第74-75页
     ·教师教学系统的设计第75页
     ·管理员教学系统管理第75-76页
   ·基于FDI 模式的系统实现第76-82页
     ·系统的设计思想第76页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及关键模块介绍第76-77页
     ·关键模块介绍第77-80页
     ·系统测试主要界面第80-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研究结论第83-84页
   ·对网络教育模式的展望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附录Ⅰ 前测调查问卷第88-90页
附录Ⅱ 后测调查问卷第90-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南某地红壤中Sr、Cs协同吸附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心清宁胶囊的药学部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