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引言: 缘起、背景与视角 | 第13-26页 |
一 | 第13-19页 |
二 | 第19-22页 |
三 | 第22-26页 |
上编 | 第26-164页 |
第一章 白话入诗:从潜流到激流(1916-1925) | 第26-75页 |
第一节 方言入诗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 第26-38页 |
第二节 正统以立:“白话”与“新诗” | 第38-48页 |
第三节 打油诗、白话诗与“胡适之体” | 第48-62页 |
第四节 乐山方言与《女神》 | 第62-75页 |
第二章 从白话入诗到土白入诗(1926-1937) | 第75-120页 |
第一节 扇形与球面:转轨深化中的多元拓展 | 第75-86页 |
第二节 刘半农:举灯者的足迹 | 第86-97页 |
第三节 土白入诗与新月诗派 | 第97-108页 |
第四节 “化土”:在“化古”与“化欧”之间──以卞之琳为例 | 第108-120页 |
第三章 转折与嬗变:救亡语境下的方言与新诗(1937-1949) | 第120-164页 |
第一节 驱赶与停留:战争语境下新诗的地域置换及空间性 | 第120-130页 |
第二节 上海方言与马凡陀的山歌 | 第130-141页 |
第三节 自我突围与方言自觉:论沙鸥的四川方言诗创作 | 第141-152页 |
第四节 叩问经典:陕北方言和《王贵与李香香》 | 第152-164页 |
下编 | 第164-275页 |
第四章 作为背景的歌谣与方言文学 | 第164-202页 |
第一节 歌谣:新诗的语言资源与精神资源 | 第164-178页 |
第二节 方言文学视野下的方言诗 | 第178-190页 |
第三节 口语:现代白话新诗的一个关键词 | 第190-202页 |
第五章 声音的诗学及诗歌史意义 | 第202-236页 |
第一节 土音入韵的现代轨辙与嬗变 | 第202-213页 |
第二节 “读诗会”及其诗学价值 | 第213-225页 |
第三节 “新诗中的新诗”:论朗诵诗及其运动 | 第225-236页 |
第六章 方言入诗与去方言化 | 第236-275页 |
第一节 新诗集版本变迁中的方言因素 | 第236-245页 |
第二节 新诗方言化写作与普通话写作及其消长 | 第245-259页 |
第三节 方言入诗的合法性辩难与认同焦虑 | 第259-275页 |
余论:困惑与诱惑 | 第275-282页 |
附录:方言语境下的现代诗人地域分布概况 | 第282-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294-308页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308-311页 |
后记 | 第311-3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