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 1 引言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发展现状的研究 | 第14-15页 |
| ·技战术的研究 | 第15页 |
| ·训练与教学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心理方面的研究 | 第16页 |
| ·损伤和选材的研究 | 第16-17页 |
| ·生理生化的研究 | 第17-18页 |
| ·竞赛规则的研究 | 第18-19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9-20页 |
| ·资料统计法 | 第20页 |
| ·调查法 | 第20-21页 |
| ·联机检索法 | 第21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21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45页 |
| ·我国跆拳道运动竞赛发展情况 | 第22-24页 |
| ·我国跆拳道竞赛现状分析 | 第24-32页 |
| ·跆拳道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 第25页 |
| ·跆拳道竞赛体系 | 第25页 |
| ·跆拳道竞赛种类 | 第25-26页 |
| ·跆拳道竞赛总体比较分析 | 第26-31页 |
| ·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前景和队伍建设情况 | 第26-28页 |
| ·跆拳道各队竞技水平排位分析 | 第28-30页 |
| ·第一集团竞技优势的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 ·第二、三集团竞技水平相较于第一集团落后的原因分析 | 第31页 |
| ·对竞赛心理的分析 | 第31-32页 |
| ·四川省跆拳道队竞赛现状分析 | 第32-45页 |
| ·四川省跆拳道队历年参赛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 ·对竞赛成绩的分析 | 第33-35页 |
| ·个人赛 | 第33-35页 |
| ·团体赛 | 第35页 |
| ·对级别配置的分析 | 第35-36页 |
| ·对竞技水平的分析 | 第36页 |
| ·对运动员基本信息的分析 | 第36-39页 |
| ·运动员年龄结构层次分析 | 第36-39页 |
| ·运动员来源特征分析 | 第39页 |
| ·对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分析 | 第39-40页 |
| ·竞赛规则修改对比赛影响的分析 | 第40-41页 |
| ·对科研、后勤医疗现状的分析 | 第41页 |
| ·对经费投入的分析 | 第41-42页 |
| ·对竞赛环境的分析 | 第42-43页 |
| ·对教练员的分析 | 第43-45页 |
| 3 四川省跆拳道队竞赛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5-53页 |
| ·竞赛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 ·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45页 |
| ·训练和竞赛的经费投入不足 | 第45页 |
| ·级别配置不全 | 第45页 |
| ·个人竞技能力未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临场比赛经验欠缺 | 第45-46页 |
| ·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落后 | 第46页 |
| ·运动员参赛机会少,与强队实战、交流的机会少 | 第46-47页 |
| ·训练体系尚未形成,经验训练占主导地位 | 第47页 |
| ·地域特点阻碍了四川省竞技水平的提高 | 第47页 |
| ·竞赛发展的对策 | 第47-53页 |
| ·加强运动员科学化管理,实施现代管理多元化需要 | 第47-48页 |
| ·加强教练员、运动员的培训和学习,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指导 | 第48页 |
| ·强化科技手段在训练、比赛工作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训练、比赛指导方针,加强与外界交流 | 第49页 |
| ·利用我省体育科研的优势,加强训练和竞赛的科研工作 | 第49-50页 |
|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解决好跆拳道训练和比赛的经费问题 | 第50页 |
| ·加强后备力量的储备和培养,建立自己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 第50页 |
| ·创造良好的比赛环境,抓住大赛机会,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 | 第50-51页 |
| ·更新训练观念,准确把握竞赛训练规律,全面贯彻“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 | 第51页 |
| ·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 | 第51-52页 |
| ·完善竞争机制,引进与四川省队级别相符合的优秀人才 | 第52-53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页 |
| ·建议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 | 第62-67页 |
| 附件1 | 第62-63页 |
| 附件2 | 第63-65页 |
| 附件3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