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路面再生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泡沫沥青发泡特性研究第19-31页
 §2-1 泡沫沥青的制备第19-21页
  2-1-1 发泡设备第19页
  2-1-2 发泡试验步骤第19-21页
 §2-2 沥青发泡原理第21-24页
  2-2-1 发泡原理第21-22页
  2-2-2 评价指标第22-23页
  2-2-3 影响发泡特性的因素第23-24页
 §2-3 试验内容第24-30页
  2-3-1 滨州A-70# 沥青发泡试验第24-27页
  2-3-2 滨州A-90# 沥青发泡试验第27-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泡沫沥青混合料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第31-41页
 §3-1 试验方法第31-34页
  3-1-1 击实试验第31-32页
  3-1-2 试件成型第32页
  3-1-3 劈裂强度第32-33页
  3-1-4 无侧限抗压强度第33页
  3-1-5 抗压回弹模量第33-34页
 §3-2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物理性能研究第34-36页
  3-2-1 密度第34-35页
  3-2-2 空隙率第35-36页
 §3-3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第36-40页
  3-3-1 劈裂强度第37-38页
  3-3-2 无侧限抗压强度第38-39页
  3-3-3 抗压回弹模量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第41-54页
 §4-1 传统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第41-46页
  4-1-1 取样第41-42页
  4-1-2 原材料性能评价第42-43页
  4-1-3 确定再生混合料级配第43页
  4-1-4 确定最佳拌和用水量第43页
  4-1-5 再生混合料马歇尔成型第43页
  4-1-6 再生混合料养生第43-44页
  4-1-7 干湿劈裂强度第44页
  4-1-8 确定材料组成及泡沫沥青用量第44-46页
 §4-2 基于振动成型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第46-50页
  4-2-1 振动压实成型方法简介第47-48页
  4-2-2 击实方法的区别第48-49页
  4-2-3 室内成型作用机理分析第49-50页
 §4-3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第50-53页
  4-3-1 最佳发泡条件的确定第50页
  4-3-2 再生混合料级配的确定第50-51页
  4-3-3 最佳拌和用水量的确定第51-52页
  4-3-4 最佳泡沫沥青用量的确定第52-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第54-64页
 §5-1 工程概况第54页
 §5-2 再生方案确定第54-55页
 §5-3 施工工艺及质量要求第55-60页
  5-3-1 施工前准备第55-56页
  5-3-2 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第56-59页
  5-3-3 施工质量管理第59-60页
 §5-4 现场检测第60-64页
  5-4-1 现场级配第60页
  5-4-2 现场劈裂强度第60页
  5-4-3 虚铺系数第60-61页
  5-4-4 压实度及厚度检测第61-62页
  5-4-5 弯沉检测第62-63页
  5-4-6 平整度检测第63-64页
第六章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第64-65页
 §6-1 经济效益分析第64页
 §6-2 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第64-65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65-67页
 §7-1 主要结论第65-66页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相(沉积)软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合理结构形式研究
下一篇:天津地区排水性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与路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