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引论 | 第9-24页 |
(一)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 有关地方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方面的研究 | 第10-12页 |
2. 有关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 | 第12-14页 |
3. 有关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5-22页 |
1. “地方高等学校”的内涵界定 | 第15-16页 |
2. 何谓“特色” | 第16-17页 |
3. “学科”的涵义 | 第17-19页 |
4. “学科特色”与“特色学科”的内涵分析 | 第19-21页 |
5. “学科建设”的定义 | 第21-22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2-24页 |
二、地方高等学校学科结构“趋同化”问题分析 | 第24-29页 |
(一) 地方高等学校学科结构“趋同化”的表现 | 第24页 |
1. 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 | 第24页 |
2. 学科重置率较高 | 第24页 |
3. 同类学科在不同地方高等学校的层次和功能定位不清 | 第24页 |
(二) 地方高等学校学科结构“趋同化”的原因及后果 | 第24-25页 |
1. 刚性统一的评价制度 | 第25页 |
2. 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观念 | 第25页 |
3. 市场意识的负面导向 | 第25页 |
(三) 地方高等学校加强特色学科建设的意义 | 第25-27页 |
1. 可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 第26页 |
2. 可促进学校自身的学科建设 | 第26页 |
3. 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 第26-27页 |
(四) 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1. 部分地方高等学校还未建立起自身特色学科 | 第27页 |
2. 部分地方高等学校的特色学科“名存实亡” | 第27-28页 |
3. 部分地方高等学校的特色学科生命力脆弱 | 第28-29页 |
三、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理论分析 | 第29-37页 |
(一) 对“特色学科建设”的认识误区 | 第29-30页 |
1. 特色学科建设就是优势学科建设 | 第29页 |
2. 特色学科建设就是特色专业建设 | 第29-30页 |
(二) 特色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第30-31页 |
1. 需要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 第30页 |
2. 优先发展原则 | 第30-31页 |
3. 稳定性原则 | 第31页 |
4. 前瞻性原则 | 第31页 |
5. 相关性原则 | 第31页 |
(三) 特色学科建设的条件保障 | 第31-35页 |
1. 特色研究方向的确定 | 第31-32页 |
2. 学科梯队的组建 | 第32页 |
3. 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 | 第32-33页 |
4. 特色科研的支撑 | 第33-34页 |
5. 软、硬环境的保障 | 第34页 |
6. 学科运行、管理机制的完善 | 第34-35页 |
(四) 特色学科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 第35-37页 |
1. 特色学科建设与一般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2. 重点建设与适度建设之间的关系 | 第36页 |
3. 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 | 第36页 |
4. 地方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四、地方高等学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策略分析 | 第37-49页 |
(一) 选择“特色”,发掘优势 | 第37-42页 |
1. “SWOT分析法”的内涵 | 第37-38页 |
2. 特色学科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38-40页 |
3. 特色学科建设的“内部条件”分析 | 第40-42页 |
(二) 培育“特色”,形成优势 | 第42-47页 |
1. 改造传统学科,发挥自身优势 | 第42-43页 |
2. 结合地方特色,服务当地社会 | 第43-45页 |
3. 研究交叉学科,拓展特色方向 | 第45-46页 |
4. 关注边缘学科 填补研究空白 | 第46-47页 |
(三) 强化“特色”,积累优势 | 第47-49页 |
1. 加大对特色学科建设的投入 | 第47页 |
2. 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 第47-48页 |
3. 完善特色学科建设的评价工作 | 第48页 |
4. 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 | 第48-49页 |
五、浙江师范大学特色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第49-55页 |
(一) 儿童文化文学学科 | 第49-53页 |
1. 填补研究空白,构建特色学科 | 第49-50页 |
2. 加强学科建设,巩固特色 | 第50-52页 |
3. 另辟特色方向,致力两岸儿童文学学术交流 | 第52-53页 |
(二) 中国古代文学 | 第53-55页 |
1. 发挥区位优势,挖掘特色学科的生长点 | 第53页 |
2. 构建第一个“江南文化研究”基地 | 第53-54页 |
3.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