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公益信托概述 | 第10-14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的制度功能与价值取向 | 第10-12页 |
一、公益信托的性质 | 第10-11页 |
二、公益信托的制度功能与价值取向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公益信托当事人的法律问题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公益信托受托人的资格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受托人资格的特殊要求 | 第14-17页 |
一、公益信托受托人资格 | 第14-15页 |
二、基金会与公益信托 | 第15-16页 |
(一) 基金会与公益信托的关系 | 第15页 |
(二) 基金会可以纳入公益信托制度 | 第15-16页 |
三、我国信托法及有关法律对于公益信托受托人资格的规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我国应建立公益信托双重体制 | 第17-20页 |
一、英美国家公益信托体制 | 第17页 |
二、我国应当建立公益信托双重体制 | 第17-20页 |
第三章 公益信托受托人的权力和义务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受托人的一般权力和义务 | 第20-22页 |
一、受托人的权力 | 第20页 |
二、受托人的义务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公益信托受托人权力的扩张 | 第22-24页 |
一、公益信托受托人选定受益人、以及在受益人之间分配信托财产的自由裁量权力:“受益人原则”的例外 | 第22页 |
二、公益信托受托人在公益信托目的无法实现时,适用“近似原则”处置信托财产的权力,以及在“近似原则”无法适用时成立委托人回复财产的归复信托的权力:“反永续原则”的例外 | 第22-23页 |
三、公益信托受托人可以多数决行事的权力:“共同受托人全体致采取行动”原则的例外 | 第23-24页 |
四、公益信托受托人有权在信托财产的管理中基于非经济因素的考虑排除某些投资的权力:投资原则的例外 | 第24页 |
第三节 公益信托受托人的忠实、谨慎义务 | 第24-27页 |
一、公益信托受托人的忠实义务 | 第24-25页 |
二、公益信托受托人的谨慎义务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公益信托受托人的法律责任 | 第27-32页 |
第一节 受托人的有限责任原则 | 第27-29页 |
一、受托人与信托财产的关系 | 第27-28页 |
二、受托人的有限责任原则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受托人责任与免责 | 第29-30页 |
一、受托人违反信托的责任 | 第29页 |
二、受托人对第三人的责任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公益信托受托人法律责任与免责规定 | 第30-32页 |
一、公益信托受托人违反信托的责任 | 第30-31页 |
二、公益信托受托人对第三人的责任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公益信托的监控管理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监管的目标 | 第32-34页 |
一、公益信托监管主体及其权限 | 第33-34页 |
二、公益信托监管目标 | 第34页 |
第二节 公益信托监管的基础和保障 | 第34-39页 |
一、我国信托法中有关公益信托监管的规定以及缺陷 | 第34-36页 |
二、制定公益信托监管的配套法律制度 | 第36-39页 |
(一) 公益信托设立与终止的程序 | 第36页 |
(二) 公益信托受托人权力义务确定——受托人的行为标准 | 第36-37页 |
(三) 公益信托受托人法律责任的承担 | 第37-39页 |
第六章 架构我国公益信托受托人监管形态 | 第39-43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法制对公益信托受托人监管的模式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架构我国公益信托监管形态的思考 | 第40-43页 |
一、公益事业管理机构的监管 | 第40页 |
二、公益信托监察人的监管 | 第40-41页 |
三、受托人的自律监督机制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