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回族脚户文化
绪论 | 第1-15页 |
第一章 孕育河州脚户文化的土壤 | 第15-34页 |
第一节 河州: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 | 第16-22页 |
一、闻名世界的交通要冲 | 第18-19页 |
二、活跃的商贸中心 | 第19-22页 |
第二节 社会经济文化孕育下的河州脚户 | 第22-34页 |
一、回族的发源地之一 | 第22-23页 |
二、穆斯林商业文化的传承 | 第23-26页 |
三、历史上全国性回族贩运业的发展 | 第26-29页 |
四、恶劣生存环境下的生计方式 | 第29-34页 |
第二章 脚户的行业组织 | 第34-47页 |
第一节 驮队的源起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驮队的组织结构 | 第35-42页 |
一、驮队的人员组织 | 第35-36页 |
二、驮队的运输工具 | 第36-38页 |
三、驮队中其他组成部分 | 第38-39页 |
四、对脚户的技术要求 | 第39-42页 |
第三节 通商路径与营运货物 | 第42-47页 |
一、通商路径 | 第42-44页 |
二、贩运的货物 | 第44-46页 |
三、雇驮队的方法与运价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脚户的行路生活 | 第47-72页 |
第一节 饮食与服饰 | 第47-52页 |
一、脚户的饮食 | 第47-50页 |
二、脚户的服饰 | 第50-52页 |
第二节 行路与住宿 | 第52-67页 |
一、行路 | 第52-65页 |
二、住宿 | 第65-67页 |
第三节 风俗与禁忌 | 第67-72页 |
一、途中人物风俗管窥 | 第67-70页 |
二、出行讲究 | 第70-72页 |
第四章 脚户的精神世界 | 第72-94页 |
第一节 脚户与花儿 | 第72-85页 |
一、“出门人”的歌 | 第72-83页 |
二、“屋里人”的歌 | 第83-85页 |
第二节 脚户与宗教信仰 | 第85-94页 |
一、伊斯兰教是回族脚户生存的精神支撑 | 第86-88页 |
二、伊斯兰教对脚户商业观的积极影响 | 第88-91页 |
三、河州回族脚户的信仰活动 | 第91-94页 |
第五章 河州脚户文化的特征 | 第94-116页 |
第一节 沟通两地的中间商 | 第94-104页 |
一、商业活动的流动性与开拓性 | 第94-97页 |
二、商业活动的季节性与脆弱性 | 第97-98页 |
三、袖筒里的买卖 | 第98-104页 |
第二节 地区经济的纽带 | 第104-105页 |
一、河州商人种类和行业种类 | 第104页 |
二、河州商品流通路径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区域运输网络的编织者 | 第105-111页 |
一、水路筏子 | 第106-107页 |
二、沙漠驼帮 | 第107-109页 |
三、草原耗牛帮 | 第109-111页 |
第四节 民族间文化传递的使者 | 第111-116页 |
一、回、藏文化的互补共生 | 第111-113页 |
二、回、汉文化的交融 | 第113-114页 |
三、汉藏文化的传递者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脚户行业的变迁 | 第116-132页 |
第一节 脚户的传承与演变 | 第116-122页 |
一、脚户的传承 | 第116-118页 |
二、脚户的演变 | 第118-122页 |
第二节 脚户的历史作用与贡献 | 第122-132页 |
一、脚户在历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 第122-126页 |
二、脚户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 第126-128页 |
三、脚户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第128-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7页 |
后记 | 第137-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8页 |
获奖情况 | 第138-139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