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民居营造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9页 |
前言 | 第19-23页 |
1 川、渝传统民居平面形态及其营造技术 | 第23-65页 |
·川渝传统民居场镇选址布局 | 第23-39页 |
·民居场镇选址的相关因素 | 第23-24页 |
·自然环境与传统的选址观念 | 第24-26页 |
·场镇选址 | 第26-35页 |
·传统场镇规划布局 | 第35-39页 |
·平面技术特征 | 第39-42页 |
·面阔开间 | 第40-41页 |
·进深尺寸 | 第41-42页 |
·柱径 | 第42页 |
·平面型制特色 | 第42-56页 |
·一字式的普通民宅 | 第42-43页 |
·局促场镇中的店宅 | 第43-46页 |
·开阔村镇中的民宅 | 第46-50页 |
·大型的庄园式建筑 | 第50-56页 |
·地方特色的入口空间 | 第56-65页 |
·入口建筑空间形式 | 第56-63页 |
·入口空间心理补偿 | 第63-65页 |
2 川渝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及其营造技术 | 第65-101页 |
·川渝传统民居空间艺术特色 | 第65-68页 |
·建筑外部空间与建筑的环境空间结合巧妙 | 第65页 |
·巧妙的过度空间 | 第65-66页 |
·建筑外部空间变化丰富的组合类型 | 第66-67页 |
·结构构架在立面表现的艺术风格 | 第67-68页 |
·典型立面形式 | 第68-70页 |
·单层单体建筑 | 第68-69页 |
·多层单体建筑 | 第69-70页 |
·建筑与环境地形的结合 | 第70-76页 |
·吊角楼 | 第70-73页 |
·分层筑台 | 第73-74页 |
·切割变化 | 第74-75页 |
·取平补齐 | 第75页 |
·梭坡 | 第75-76页 |
·反映地方生活的特色空间营造 | 第76-92页 |
·檐下空间——户外生活的特色空间 | 第76-79页 |
·全天候的交通空间——廊式街 | 第79-81页 |
·天井、院坝、抱厅——人与自然对话的“气口”空间 | 第81-87页 |
·堂屋——川、渝传统民居的核心空间 | 第87-92页 |
·川渝传统街巷特色空间 | 第92-101页 |
·街巷的基面 | 第92-95页 |
·街巷两侧建筑 | 第95-96页 |
·传统场镇街巷空间尺度 | 第96-98页 |
·传统场镇重要空间节点 | 第98-101页 |
3 屋面结构 | 第101-123页 |
·屋顶样式及其组合方式 | 第101-111页 |
·屋顶样式 | 第102-108页 |
·屋顶组合方式 | 第108-111页 |
·屋面构造做法 | 第111-123页 |
·屋面的分层做法 | 第111-118页 |
·屋架与构架的关系——屋面梁架布置图 | 第118-120页 |
·屋面装饰 | 第120-123页 |
4 墙体结构 | 第123-141页 |
·砌体类型 | 第123-126页 |
·砖石砌体 | 第123-124页 |
·土墙 | 第124-126页 |
·木板墙 | 第126页 |
·夹壁墙 | 第126页 |
·墙体的砌筑方式 | 第126-130页 |
·砖的排列组砌 | 第126-129页 |
·墙面勾缝 | 第129-130页 |
·墙的类型 | 第130-137页 |
·地方特色的封火山墙 | 第130-135页 |
·槛墙 | 第135-136页 |
·檐墙 | 第136-137页 |
·墙基 | 第137-141页 |
·槽式基础的做法 | 第137-139页 |
·满堂基础做法 | 第139页 |
·桩基 | 第139-141页 |
5 木构架体系 | 第141-151页 |
·穿斗式构件形态 | 第141-146页 |
·穿斗式构架的含义 | 第141页 |
·穿斗式构架的接地方式 | 第141-142页 |
·穿斗式构架的形态类型 | 第142-144页 |
·穿斗式构架的组成部分 | 第144-146页 |
·极具地方特色的出檐 | 第146-151页 |
6 小结 | 第151-153页 |
7 致谢 | 第153-155页 |
8 参考文献 | 第155-158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58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