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来源脂肪干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的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5页 |
1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 第14-15页 |
2 转录因子 | 第15-17页 |
·Oct4 | 第15-16页 |
·Sox2 | 第16页 |
·Klf4 | 第16页 |
·c-Myc | 第16-17页 |
3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 | 第17-18页 |
4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应用 | 第18-21页 |
·疾病模型构建与机制研究 | 第18-19页 |
·细胞治疗 | 第19-20页 |
·药物发现与评价 | 第20-21页 |
5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存在问题 | 第21-23页 |
·重编程效率低 | 第21页 |
·安全性 | 第21-23页 |
6 脂肪干细胞 | 第23页 |
7 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8 本研究课题的创新性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携带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病毒生产 | 第25-30页 |
1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试验试剂 | 第2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6页 |
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26-28页 |
·质粒DNA的制备与鉴定 | 第26页 |
·逆转录病毒的包装与生产 | 第26-27页 |
·收获逆转录病毒 | 第27-28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8-30页 |
·指示质粒pMXs-EGFP的包装效果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及病毒感染 | 第30-39页 |
1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30-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试验试剂 | 第30-31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1-32页 |
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32-33页 |
·脂肪干细胞原代培养和传代及冻存 | 第32页 |
·脂肪干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 第32-33页 |
·病毒pMXs-EGFP预感染脂肪干细胞 | 第33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3-35页 |
·原代脂肪干细胞 | 第33页 |
·脂肪干细胞的生长曲线 | 第33-34页 |
·病毒pMXs-EGFP预感染脂肪干细胞 | 第34-35页 |
4 携带转录因子的逆转录病毒感染脂肪干细胞 | 第35-36页 |
·试验试剂 | 第3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5-36页 |
5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36页 |
·病毒感染脂肪干细胞 | 第36页 |
6 试验结果 | 第36-39页 |
·携带转录因子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诱导出克隆 | 第36-39页 |
第四章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 第39-4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试验试剂 | 第39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0页 |
2 试验方法和步骤 | 第40-43页 |
·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40-43页 |
Ⅱ 第一链cDNA | 第42页 |
Ⅲ.定量PCR(qRT-PCR) | 第42-4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3-47页 |
·克隆细胞AP染色阳性 | 第43-44页 |
·克隆细胞表达Oct4 和Sox2 | 第44-45页 |
·定量PCR结果 | 第45-4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7-50页 |
1 讨论 | 第47-49页 |
·携带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逆转录病毒制备 | 第47-48页 |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48页 |
·携带转录因子的逆转录病毒感染脂肪干细胞 | 第48-49页 |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 第49页 |
2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在研期间论文发表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