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振动信号整周期采样技术 | 第9-11页 |
| ·振动测试与信号分析的工程应用 | 第11-13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4-29页 |
| ·引言 | 第14-16页 |
| ·设计目标与工作范围 | 第16页 |
| ·数据结构 | 第16-23页 |
| ·整周期检测缓存 | 第18-19页 |
| ·显示链表 | 第19页 |
| ·缓冲区节点的设计 | 第19-20页 |
| ·示波器类 | 第20-21页 |
| ·AD采集类 | 第21页 |
| ·动平衡类 | 第21-22页 |
| ·多文挡视图结构 | 第22-23页 |
| ·线程设计 | 第23-29页 |
| ·采集线程 | 第23-24页 |
| ·整周期截取线程 | 第24-26页 |
| ·电压转换线程 | 第26页 |
| ·快速傅立叶变换线程 | 第26页 |
| ·采集、转移和存盘线程的同步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下位机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 | 第29-61页 |
| ·现场节点的设计 | 第29-30页 |
| ·现场采集点硬件设计 | 第30-35页 |
| ·电路设计 | 第30-31页 |
| ·微型计算机的选择 | 第31-33页 |
| ·单片机型号的 | 第33页 |
| ·采集系统前向通道A/D转换器 | 第33-35页 |
|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第35页 |
| ·现场采集点软件设计 | 第35-38页 |
| ·概述 | 第35页 |
| ·单片机软件设计 | 第35-36页 |
|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 第36页 |
| ·通信子程序设计 | 第36-38页 |
| ·数据高速缓存的实现 | 第38-4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38-39页 |
| ·高速缓存的实现 | 第39页 |
| ·DMA控制器的设计 | 第39-44页 |
| ·数据通信的实现 | 第44-60页 |
| ·通信方式选择 | 第44-46页 |
| ·通信协议设计 | 第46-49页 |
| ·数据帧格式 | 第46-47页 |
| ·串行通信中波特率的选择 | 第47页 |
| ·通信协议的定义 | 第47-49页 |
| ·通信程序实现 | 第49-60页 |
| ·Windows下的串口编程技术 | 第49-51页 |
| ·基于多线程技术的串口通信 | 第51-52页 |
| ·通信程序流程设计 | 第52-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振动信号监测系统开发 | 第61-71页 |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61页 |
| ·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 第61-63页 |
| ·界面设计原则与系统功能 | 第63-64页 |
| ·现场监测系统功能与界面 | 第64-69页 |
| ·数据接受功能 | 第65页 |
| ·信号监测功能 | 第65-67页 |
| ·参数设置功能 | 第67-69页 |
| ·远程监测系统 | 第69-71页 |
| ·信号监测功能 | 第69页 |
| ·数据存储功能 | 第69-70页 |
| ·数据查询功能 | 第70页 |
| ·信号分析功能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