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方法和意义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第13-14页 |
·生态足迹模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 第14页 |
·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16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打造鄂尔多斯旅游品牌 | 第18-19页 |
·实现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旅游应用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生态足迹理论介绍 | 第20-25页 |
·生态足迹的概念 | 第20页 |
·生态足迹分析法 | 第20-22页 |
·生态足迹计算 | 第22-24页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生态盈余(ES)和生态赤字(ED)的计算 | 第25页 |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8页 |
·旅游生态足迹概念 | 第25页 |
·旅游生态足迹计算账户 | 第25-26页 |
·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26-27页 |
·旅游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27页 |
·旅游生态盈余(TES)或赤字(TEC)计算模型 | 第27-28页 |
·旅游生态足迹文献综述 | 第28-32页 |
·旅游生态足迹理论研究 | 第28页 |
·省级或市县级区域研究 | 第28-29页 |
·对区域旅游发展提出的相应对策 | 第29页 |
·与生态安全评估指标相结合的研究 | 第29-30页 |
·具体的旅游景区生态足迹研究 | 第30页 |
·旅游产品生态足迹研究 | 第30页 |
·旅游者生态足迹研究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开发现状 | 第32-44页 |
·研究区区域概况 | 第32-35页 |
·区域概况 | 第32-33页 |
·地理位置 | 第32-33页 |
·气候条件 | 第33页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3-34页 |
·周边的旅游资源与开发 | 第34-35页 |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开发历史与现状 | 第35-44页 |
·景区的历史内蕴 | 第35-36页 |
·景区开发状况 | 第36-42页 |
·景区旅游业发展状况 | 第42-43页 |
·景区开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44-67页 |
·实地调研与数据收集 | 第44页 |
·研究数据来源 | 第44页 |
·问卷调查 | 第44页 |
·成陵旅游区旅游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44-45页 |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旅游生态足迹计算 | 第45-63页 |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交通足迹计算 | 第45-52页 |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旅游住宿生态足迹计算 | 第52-54页 |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旅游餐饮生态足迹计算 | 第54-59页 |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旅游购物、观光、娱乐生态足迹计算 | 第59-63页 |
·旅游总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63-67页 |
·旅游总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63-64页 |
·旅游总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结论、对策及展望 | 第67-70页 |
·研究结论 | 第67页 |
·对策 | 第67-68页 |
·降低旅游交通消耗和合理的市场定位 | 第67页 |
·提倡健康消费模式,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 第67-68页 |
·因地制宜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 第68页 |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68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
附录2 成陵旅游区关于旅游生态足迹的调查问卷 | 第75-76页 |
附录3 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 | 第76-78页 |
附录4 论文相关照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