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以中学化学教科书设计为例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教科书设计:走向生本 | 第11-21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1-13页 |
(一) 新课程改革中教科书设计的转型 | 第11-12页 |
(二) 教师与学生课程设计取向的反映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13-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教科书设计的基本过程 | 第16-21页 |
第一章 生本教科书的特征与功能 | 第21-43页 |
一、生本教科书的特征 | 第21-25页 |
(一) 生活性 | 第21-22页 |
(二) 探究性 | 第22-23页 |
(三) 思考性 | 第23页 |
(四) 平衡性 | 第23-24页 |
(五) 开放性 | 第24-25页 |
二、生本教科书的结构 | 第25-36页 |
(一) 生本教科书的构成要素 | 第25-33页 |
(二) 生本教科书的结构 | 第33-36页 |
三、生本教科书的功能 | 第36-43页 |
(一) 生本教科书的性质 | 第36-39页 |
(二) 生本教科书的功能 | 第39-43页 |
第二章 生本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43-67页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第43-51页 |
(一)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43-49页 |
(二) 对教科书设计的启示 | 第49-51页 |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 | 第51-60页 |
(一)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 第52-56页 |
(二)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研究 | 第56-59页 |
(三) 对教科书设计的启示 | 第59-60页 |
三、STS 教育理论 | 第60-67页 |
(一) STS 教育产生的背景 | 第60-61页 |
(二) STS 教育的涵义与特征 | 第61-63页 |
(三) 对教科书设计的启示 | 第63-67页 |
第三章 生本教科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 | 第67-99页 |
一、生本教科书的设计理念 | 第67-72页 |
(一)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涵义 | 第67-70页 |
(二) 活动是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70-72页 |
二、生本教科书的设计模型 | 第72-87页 |
(一) 生本教科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73-75页 |
(二) 生本教科书设计模型的构建 | 第75-87页 |
三、生本教科书的设计策略 | 第87-99页 |
(一) 学习情境的设计策略 | 第87-90页 |
(二) 探究活动的设计策略 | 第90-93页 |
(三) 促进知识理解的设计策略 | 第93-99页 |
第四章 走向生本的化学教科书设计 | 第99-139页 |
一、化学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 第99-108页 |
(一) 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 第99-102页 |
(二)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 第102-108页 |
二、走向生本的化学教科书设计 | 第108-128页 |
(一) 基于问题学习的化学教科书设计 | 第108-112页 |
(二) 基于基本观念构建的化学教科书设计 | 第112-119页 |
(三) 基于科学本质教育的化学教科书设计 | 第119-128页 |
三、走向生本的化学教科书设计案例分析 | 第128-139页 |
(一) 教科书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128-129页 |
(二) 教科书体系的构建 | 第129-132页 |
(三) 教科书编写体例的确定 | 第132页 |
(四)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 第132-135页 |
(五)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 | 第135-139页 |
余论 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生成 | 第139-147页 |
一、在活动中生成教科书内容的意义 | 第139-144页 |
(一) 教科书内容动态生成的涵义 | 第139-140页 |
(二) 教科书内容动态生成的示例分析 | 第140-143页 |
(三) 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 | 第143-144页 |
二、在教学中修正和完善教科书的设计 | 第144-147页 |
(一) 重视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的反馈信息 | 第145页 |
(二) 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书素养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附录 | 第159-177页 |
一、教师与学生课程设计取向的调查研究 | 第159-166页 |
二、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实证研究 | 第166-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177-179页 |
后记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