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论 | 第1-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1-12页 |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 | 第12页 |
·本文主要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12-13页 |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14页 |
1. 公司治理的内涵及基本理论 | 第14-22页 |
·公司治理的内涵 | 第14-17页 |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17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8-19页 |
·关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 | 第19-22页 |
2.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 第22-33页 |
·有关资本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文献回顾 | 第22-24页 |
·国外的相关文献 | 第22-24页 |
·国内的相关文献 | 第24页 |
·债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第24-27页 |
·负债本身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25页 |
·相机控制和破产程序 | 第25-26页 |
·债务的信息传递功能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 | 第26页 |
·债权集中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第27-33页 |
·股权结构与激励机制 | 第28-29页 |
·股权结构与监控机制 | 第29-31页 |
·股权结构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竞争 | 第31-32页 |
·股权结构与公司代理权的争夺 | 第32页 |
·股东性质与公司治理 | 第32-33页 |
3.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低 | 第33-36页 |
·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 | 第33-34页 |
·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原因 | 第34-35页 |
·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导致资产负债率偏低 | 第35-36页 |
·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 | 第36-37页 |
·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明显偏高 | 第36页 |
·银行贷款比例高且企业债券融资比例极小债务结构类型单一 | 第36-37页 |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 第37-39页 |
·股权分置 | 第37页 |
·非流通股过于集中 | 第37-38页 |
·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股控股 | 第38页 |
·流通股高度分散于自然人股东中机构投资者比重较小 | 第38页 |
·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低 | 第38-39页 |
4.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 | 第39-45页 |
·上市公司负债的公司治理效应弱化 | 第40-42页 |
·负债自身对公司经理的激励约束弱化 | 第40页 |
·最大债权人——银行未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 第40页 |
·上市公司短期负债偏高导致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效率缺失 | 第40-41页 |
·负债的相机控制和破产程序失灵 | 第41-42页 |
·上市公司非流通的国有股“一股独大”影响公司治理效率 | 第42-45页 |
·股权分置使得股票二级市场价格信号和价格形成机制扭曲 | 第42页 |
·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越位”和“错位” | 第42-43页 |
·股权过于集中导致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及董事会缺乏独立性 | 第43-44页 |
·平行式的或金字塔式的控股结构刺激和便利了关联交易 | 第44页 |
·流通股的比重太低,敌意收购和接管难以实施 | 第44-45页 |
5. 优化资本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 第45-57页 |
·公司治理的价值导向和资本结构的优化原则 | 第45-46页 |
·公司治理的价值导向 | 第45页 |
·资本结构的优化原则 | 第45-46页 |
·优化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 第46-50页 |
·继续推行股权分置改革 | 第46-47页 |
·重塑国有股东合格主体 | 第47-48页 |
·由“一股独大”到多个大股东制衡 | 第48-49页 |
·处理好公司内部持股和外部持股的关系 | 第49-50页 |
·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 | 第50页 |
·优化债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 第50-51页 |
·提高债权集中度 | 第50-51页 |
·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合理安排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 | 第51页 |
·债权资产证券化 | 第51页 |
·政策建议 | 第51-57页 |
·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 第52-53页 |
·完善保护投资者的制度 | 第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