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1-18页 |
| ·降解农药的微生物 | 第10-12页 |
| ·农药微生物代谢的酶促反应类型 | 第12-13页 |
| ·农药降解菌的获得途径与鉴定 | 第13-15页 |
| ·筛选优良菌种 | 第13页 |
| ·诱变育种 | 第13页 |
| ·构建工程菌 | 第13-14页 |
| ·降解菌的鉴定 | 第14-15页 |
| ·微生物降解质粒的利用 | 第15-16页 |
| ·环境影响因子的调控 | 第16页 |
| ·生物修复的局限性 | 第16页 |
| ·生物修复技术的展望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环境中污染物降解基因的水平转移(HGT)及质粒的分子生态学效应 | 第18-24页 |
| ·基因水平转移 | 第18-21页 |
| ·基因水平转移的机理 | 第19-21页 |
| ·基因水平转移的几率 | 第21页 |
| ·质粒的分子生态学效应 | 第21-23页 |
| ·质粒的定义 | 第21-22页 |
| ·质粒基因导致种的多样性变化 | 第22页 |
| ·降解性质粒及其分子生态效应 | 第22-23页 |
| ·降解性质粒的遗传控制 | 第2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毒死蜱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 ·毒死蜱的毒性研究 | 第24页 |
| ·毒死蜱在土壤中的降解 | 第24-2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26-30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 ·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27-29页 |
| ·结论 | 第29-30页 |
| 第五章 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特性与途径研究 | 第30-40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 ·降解菌的培养与收集 | 第32页 |
| ·毒死蜱降解试验 | 第32页 |
| ·培养液中毒死蜱的提取方法 | 第32页 |
| ·GC测试条件 | 第32-33页 |
| ·毒死蜱的添加回收率 | 第33页 |
| ·降解实验及产物的提取 | 第33页 |
| ·质谱及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 ·不同浓度毒死蜱对细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 第34页 |
| ·酸度对细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温度对细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降解产物推测及可能的降解途径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毒死蜱降解菌DSP的功能定位 | 第40-47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 ·质粒消除 | 第42页 |
| ·质粒提取 | 第42页 |
| ·质粒转化 | 第42-43页 |
| ·琼脂糖电泳分析 | 第43页 |
| ·重组菌种降解试验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质粒消除 | 第43-44页 |
| ·质粒提取 | 第44页 |
| ·质粒转化 | 第44页 |
| ·重组菌种降解试验 | 第44-46页 |
| ·讨论 | 第46-47页 |
| 第七章 毒死蜱降解菌DSP质粒PDOC在生物强化中的应用 | 第47-56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土壤悬液细菌的制备 | 第49页 |
| ·实验菌的培养 | 第49页 |
| ·降解菌质粒的大量提取 | 第49-50页 |
| ·土壤样品的处理 | 第50页 |
| ·实验菌在土壤中的降解试验 | 第50页 |
| ·土壤中毒死蜱的提取方法 | 第50页 |
| ·实验菌在土壤中的菌量计数试验 | 第50-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 ·实验菌在土壤中的降解试验 | 第51-52页 |
| ·实验菌在土壤中的菌量计数试验 | 第52-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56-59页 |
| ABSTRACT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