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和特征 | 第9-16页 |
(一) 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和特征 | 第9-14页 |
1、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 | 第9-10页 |
2、交通肇事逃逸的特征 | 第10-14页 |
(二) 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和特征 | 第14-16页 |
1、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 第14-15页 |
2、逃逸致人死亡的特征 | 第15-16页 |
二、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 | 第16-26页 |
(一) 我国刑法对逃逸致人死亡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17-22页 |
1、逃逸致人死亡罪过形式的几种不同认识 | 第17-20页 |
2、我国司法解释对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 | 第20-21页 |
3、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同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的不相容性 | 第21-22页 |
(二)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定罪情节还是量刑情节的区分 | 第22-26页 |
1、我国司法解释同刑事立法之间的矛盾 | 第22-24页 |
2、逃逸行为是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情节 | 第24页 |
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几种情形 | 第24-26页 |
三、交通肇事逃逸的共同犯罪问题 | 第26-33页 |
(一) 《解释》对交通肇事罪共犯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二) 交通肇事逃逸罪过形式的特殊之处 | 第27-28页 |
(三) 交通肇事罪中的共同犯罪同我国共同犯罪理论的冲突 | 第28-30页 |
1、我国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论 | 第28-29页 |
2、交通肇事罪不应存在共同犯罪 | 第29-30页 |
(四) 交通肇事逃逸中的教唆犯问题 | 第30-33页 |
1、过失教唆犯的含义 | 第30-31页 |
2、我国刑法关于教唆犯的定义 | 第31页 |
3、交通肇事罪中逃逸指使人不应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教唆犯 | 第31-33页 |
四、交通肇事犯罪逃逸后的其他犯罪问题 | 第33-36页 |
(一) 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移置行为问题研究 | 第33-35页 |
1、移置行为的客观表现 | 第33-34页 |
2、移置行为在主观上为故意 | 第34页 |
3、移置行为本质上没有履行其先行义务 | 第34-35页 |
(二) 其他国家对交通肇事后“隐匿、遗弃”行为的规定 | 第35-36页 |
(三) 对交通肇事后“隐匿、遗弃”行为的处罚 | 第36页 |
五、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完善 | 第36-41页 |
(一)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 第37-38页 |
1、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概念 | 第37页 |
2、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构成 | 第37-38页 |
3、交通肇事逃逸罪的量刑幅度 | 第38页 |
(二) 交通肇事逃逸罪构成危险犯 | 第38-39页 |
1、交通肇事逃逸罪构成危险犯的理由 | 第38页 |
2、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结果加重情节 | 第38-39页 |
(三) 交通肇事逃逸罪同相关犯罪的界限 | 第39-41页 |
1、交通肇事逃逸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39页 |
2、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 | 第39页 |
3、交通肇事逃逸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 第39-40页 |
4、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