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页 |
1 植物抗寒性的研究概况 | 第11-21页 |
·植物抗逆性的一般概念 | 第11页 |
·植物抗寒性的一般概念 | 第11页 |
·植物抗寒性的形态学研究 | 第11-12页 |
·植物抗寒性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2-18页 |
·水分移动与植物抗寒性 | 第12-13页 |
·物质代谢与植物抗寒性 | 第13-14页 |
·可溶性糖与植物抗寒性 | 第13页 |
·可溶性蛋白与植物抗寒性 | 第13-14页 |
·生物膜系统与植物抗寒性 | 第14-16页 |
·膜相变与膜组分 | 第14-15页 |
·膜保护系统 | 第15-16页 |
·激素与植物抗寒性 | 第16页 |
·光合能力、呼吸强度与植物抗寒性 | 第16-17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与植物抗寒性 | 第17-18页 |
·植物抗寒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页 |
·植物抗寒性的鉴定 | 第18-20页 |
·田间鉴定 | 第18-19页 |
·室内鉴定 | 第19-20页 |
·物理指标 | 第19页 |
·生理生化指标 | 第19-20页 |
·植物抗寒性的研究展望 | 第20-21页 |
2 香蕉的生产状况 | 第21-22页 |
3 香蕉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香蕉寒害研究所用材料种类 | 第22页 |
·香蕉的冷处理方法 | 第22页 |
·香蕉抗寒性的鉴定指标 | 第22-24页 |
·形态指标 | 第22-23页 |
·生理生化指标 | 第23-24页 |
·相对电导率 | 第23页 |
·叶片抗坏血酸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 第23页 |
·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功酶的活性 | 第23-24页 |
·其他生理生化指标 | 第24页 |
·理论成果 | 第24页 |
·实践成果 | 第24页 |
·香蕉抗寒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六种物质对提高香蕉抗寒性效应的比较性研究 | 第26-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材料 | 第26页 |
·实验设计 | 第26-28页 |
·总体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法 | 第26-27页 |
·叶片的处理 | 第27页 |
·处理叶片的采集 | 第27页 |
·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 第27-28页 |
·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28页 |
·POD、CAT的测定 | 第28-30页 |
·酶提液的制备 | 第28-29页 |
·POD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CAT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MDA、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H_2O_2标准曲线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30页 |
·BT对低温胁迫下巴西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BT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BT对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BT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CTS对低温胁迫下巴西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CTS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CTS对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页 |
·CTS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ABA对低温胁迫下巴西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ABA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34页 |
·ABA对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ABA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SA对低温胁迫下巴西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SA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SA对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页 |
·SA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CaCl_2对低温胁迫下巴西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CaCl_2对叶绿素的影响 | 第37页 |
·CaCl_2对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CaCl_2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38页 |
·Vc对低温胁迫下巴西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Vc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Vc对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Vc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药剂最佳浓度处理对同一生理指标影响的比较 | 第40-41页 |
·对脂膜透性影响的比较 | 第40页 |
·对细胞保护酶活性影响的比较 | 第40-41页 |
·对MDA含量影响的比较 | 第41页 |
·不同品种香蕉对相同药剂抗寒指标敏感性的比较 | 第41-43页 |
·不同品种香蕉对7.5mM BT敏感性 | 第41-42页 |
·不同品种香蕉对0.3%CTS敏感性 | 第42-43页 |
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二章 甜菜碱和壳聚糖对提高香蕉抗寒性的协同效应(正交实验) | 第44-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材料 | 第44页 |
·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总体设计 | 第44页 |
·叶片的处理 | 第44-45页 |
·处理叶片的采集 | 第45页 |
·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 第45页 |
·测定方法 | 第45-48页 |
·冷敏感度、组织含水量、自由水/束缚水的测定 | 第45-46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DMSO法) | 第46页 |
·电导率(L)的测定 | 第46页 |
·SOD、POD、CAT、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 第46-48页 |
·酶提液的制备 | 第46页 |
·SOD活性的测定 | 第46页 |
·POD活性的测定 | 第46页 |
·CAT活性的测定 | 第46-47页 |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47页 |
·MDA、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 第47-48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8页 |
·BT与CS对香蕉幼苗抗寒性的协同效应 | 第48-54页 |
·L_9(3~4)香蕉正交试验结果 | 第48-51页 |
·抗寒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51-53页 |
·药剂水平间的差异性比较 | 第53-54页 |
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最佳药效配比的检验性实验 | 第55-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材料 | 第55页 |
·实验设计 | 第55页 |
·总体设计 | 第55页 |
·叶片的处理 | 第55页 |
·处理叶片的采集 | 第55页 |
·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 第55页 |
·测定方法 | 第55-56页 |
2 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各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生理抗寒指标的影响 | 第56-58页 |
·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56页 |
·对SOD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对伤害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对束缚水/自由水的影响 | 第58页 |
·各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影响的形态观察 | 第58-62页 |
·冷害级数观察结果 | 第58-60页 |
·恢复3日后的观察结果 | 第60-62页 |
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3-66页 |
1 CTS与香蕉幼苗的抗寒性 | 第63-64页 |
2 BT与香蕉幼苗的抗寒性 | 第64-65页 |
3 CTS与BT提高香蕉幼苗抗寒性的协同机理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1 结论 | 第66页 |
2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缩略语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