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论 | 第16-5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6-1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8-3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三)国内外风险规制研究述评 | 第30-3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一)文献研究方法 | 第33页 |
(二)历史研究方法 | 第33页 |
(三)个案研究法 | 第33-34页 |
(四)比较研究方法 | 第34页 |
(五)学科交叉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5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五、研究的主要意义与创新 | 第37-40页 |
(一)主要意义 | 第37-39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39-40页 |
六、基本概念界定 | 第40-50页 |
(一)风险 | 第40-46页 |
(二)风险规制之界定 | 第46-50页 |
第一章 风险规制合法化模式之理论反思 | 第50-82页 |
第一节 风险规制的兴起与行政合法性危机的产生 | 第50-56页 |
一、风险社会、国家责任与风险规制 | 第50-51页 |
二、古典法治理念下确保行政合法性的制度模式 | 第51-53页 |
三、风险规制下行政合法性的危机 | 第53-56页 |
第二节 通过科学理性实现合法化:风险规制专家理性模式 | 第56-69页 |
一、逻辑起点:现实主义/客观主义风险观 | 第57-60页 |
二、制度设计:以工具理性为导向 | 第60-64页 |
三、风险规制专家理性模式之理论检视 | 第64-69页 |
第三节 通过民主参与实现合法化:风险规制利益代表模式 | 第69-81页 |
一、逻辑起点:建构主义风险观 | 第70-74页 |
二、制度设计:以价值理性为导向 | 第74-77页 |
三、风险规制利益代表模式之理论检视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二章 通过协商合作实现合法化:风险规制合作治理模式 | 第82-109页 |
第一节 风险规制合作治理模式的逻辑起点:复合风险观 | 第84-85页 |
一、复合风险观的缘起 | 第84页 |
二、复合风险观的要素 | 第84-85页 |
三、复合风险观在风险言说理论上的优势 | 第85页 |
第二节 风险规制合作治理模式的理性基础:交往理性 | 第85-92页 |
一、理性与交往理性 | 第85-87页 |
二、交往理性作为风险规制合作治理模式理论基础的缘由 | 第87-91页 |
三、风险规制合作治理模式中理性与激情的统一 | 第91-92页 |
第三节 风险规制合作治理模式的程序建制:分析—协商程序构造 | 第92-108页 |
一、正当程序之于风险规制的意义 | 第92-100页 |
二、风险规制的正当程序建制:分析—协商程序 | 第100-105页 |
三、风险规制分析—协商复合程序的基本类型 | 第105-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三章 作为风险规制正当程序的科学咨询 | 第109-154页 |
第一节 风险规制科学咨询程序的功能阐释 | 第109-112页 |
一、科学咨询程序提升风险规制科学性的功能 | 第109-110页 |
二、科学咨询程序提升风险规制民主性的功能 | 第110-111页 |
三、科学咨询程序提升风险规制合法性的功能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风险规制科学咨询程序的制度角色 | 第112-117页 |
一、规制科学:风险规制科学咨询的真实场景 | 第112-115页 |
二、诚实的代理人:风险规制科学咨询的角色定位 | 第115-117页 |
三、守护诚实代理人角度的制度配置 | 第117页 |
第三节 风险规制科学咨询程序制度的本土实践 | 第117-131页 |
一、科学咨询制度在我国风险规制领域的兴起 | 第117-118页 |
二、风险规制科学咨询(科学专家)的功能异化 | 第118-122页 |
三、风险规制科学咨询功能异化的原因分析 | 第122-131页 |
第四节 风险规制科学咨询程序制度的域外经验:欧盟与美国 | 第131-148页 |
一、科学专家遴选制度 | 第132-139页 |
二、科学专家利益冲突解决制度 | 第139-144页 |
三、确保科学专家活动的公开透明制度 | 第144-148页 |
第五节 我国风险规制科学咨询程序的完善 | 第148-153页 |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专家遴选制度——确保科学卓越性 | 第149-150页 |
二、建立严密精致的利益冲突解决制度——实现独立性 | 第150-151页 |
三、建立全面系统的公开透明制度——提高公开透明度 | 第151-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第四章 作为风险规制正当程序的同行评审 | 第154-176页 |
第一节 风险规制的合法性需求与科学伪装 | 第154-161页 |
一、风险规制的合法性需求与科学理性 | 第154-156页 |
二、风险规制中的科学伪装 | 第156-161页 |
第二节 风险规制中的同行评审程序:功能与缺陷 | 第161-169页 |
一、同行评审在风险规制中的引入 | 第161-163页 |
二、规制同行评审的功能 | 第163-165页 |
三、规制同行评审的缺陷 | 第165-169页 |
第三节 规制同行评审程序的完善:制度定位与程序再造 | 第169-174页 |
一、规制同行评审制度的重新定位 | 第169-171页 |
二、规制同行评审的程序再造 | 第171-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174-176页 |
第五章 作为风险规制正当程序的公众参与 | 第176-223页 |
第一节 我国风险规制公众参与的现状考察:问题聚焦与制度溯源 | 第176-187页 |
一、我国风险规制公众参与现状的问题聚焦 | 第176-179页 |
二、我国风险规制公众参与的制度溯源 | 第179-187页 |
第二节 我国风险规制公众参与研究进路之检视 | 第187-196页 |
一、风险规制公众参与利益代表模式之理论建构 | 第187-192页 |
二、风险规制公众参与利益代表模式之理论检视 | 第192-196页 |
第三节 我国风险规制公众参与的制度定位:“协商”转向与功能阐释 | 第196-207页 |
一、风险规制公众参与的协商转向 | 第196-202页 |
二、风险规制公众参与功能阐释 | 第202-207页 |
第四节 我国风险规制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以风险治理为分析框架 | 第207-221页 |
一、风险规制公众参与诸要素分析 | 第207-210页 |
二、风险治理框架下风险规制公众参与的制度构造 | 第210-218页 |
三、风险信息供给制度构造:风险规制公众参与的基础 | 第218-2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21-223页 |
结语:迈向风险规制新程序主义 | 第223-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48页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248-249页 |
后记 | 第249-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