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3页 |
一、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几个问题 | 第15-19页 |
二、学术研究述评 | 第19-25页 |
三、选题宗旨与研究思路 | 第25-33页 |
第二章 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33-73页 |
一、行政区划沿革研究 | 第33-49页 |
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 | 第49-52页 |
三、技术条件对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 | 第52-53页 |
四、社会经济条件对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 | 第53-57页 |
五、移民对边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57-60页 |
附论:边区移民的来源与安置 | 第60-73页 |
第三章 农林业生产与布局 | 第73-123页 |
一、农业生产条件评价及农业的增长状况 | 第73-87页 |
二、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布局格局 | 第87-94页 |
三、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布局演变 | 第94-104页 |
四、畜牧业的发展与布局 | 第104-108页 |
五、林业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 第108-123页 |
第四章 工业生产类型与布局特征 | 第123-170页 |
一、工业发展的数量和类型特征 | 第123-130页 |
二、主要公营工业部门的发展与布局 | 第130-153页 |
(一) 军事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 第130-135页 |
(二) 公营纺织业的发展与布局 | 第135-141页 |
(三) 石油工业、煤炭工业和炼铁业的发展与布局 | 第141-147页 |
(四) 化学工业的生产与布局 | 第147-150页 |
(五) 造纸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 第150-153页 |
三、私营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 第153-156页 |
四、手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 第156-167页 |
五、工业的部门结构、地域结构综合分析 | 第167-170页 |
第五章 盐业生产与运销 | 第170-183页 |
一、盐业在边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第170-172页 |
二、盐池的分布与盐业的发展 | 第172-176页 |
三、盐业的运网建设 | 第176-183页 |
第六章 交通运输与通讯网络建设与布局 | 第183-204页 |
一、交通运输业的运输方式 | 第183-186页 |
二、交通运网的建设与布局格局的演变 | 第186-194页 |
三、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内驱力分析 | 第194-197页 |
四、邮电通讯网的建设与布局 | 第197-204页 |
第七章 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布局 | 第204-224页 |
一、对外贸易的构成与商路演变 | 第204-211页 |
二、公营商业的发展与分布 | 第211-218页 |
三、合作商业的发展与分布 | 第218-220页 |
四、私营商业的发展与分布 | 第220-224页 |
第八章 市建制与城市体系特征 | 第224-242页 |
一、抗战前边区的市建制 | 第225-227页 |
二、边区建置市的体系 | 第227-236页 |
三、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内部驱动力 | 第236-237页 |
四、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城市发展特征 | 第237-242页 |
第九章 “边区模式”研究 | 第242-265页 |
一、陕甘宁边区特色经济模式分析 | 第242-245页 |
二、“边区模式”的经济效果分析 | 第245-246页 |
三、“边区模式”的产业结构评价 | 第246-250页 |
四、“边区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 | 第250-258页 |
五、边区模式的“经济—生态”系统研究 | 第258-262页 |
六、“边区模式”的反思 | 第262-265页 |
第十章 陕甘宁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 第265-274页 |
一、老区经济与生态现状 | 第265-268页 |
二、老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 第268-270页 |
三、老区“生态特区”的建设思考 | 第270-271页 |
四、陕甘宁边区独特市建制的启示 | 第271-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274-291页 |
后记 | 第291-292页 |
致谢 | 第292-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93-294页 |
附图 | 第294-3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