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页 |
1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已知的抗条锈基因及其定位 | 第11页 |
·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已获得分子标记的抗条锈基因 | 第19-20页 |
2 SSR 标记在小麦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SSR 在小麦及其亲缘种遗传作图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SSR 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页 |
·SSR 标记在小麦抗病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3 AFLP 技术在小麦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AFLP 标记在构件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中的应用 | 第24页 |
·用于目的基因的分子定位 | 第24-25页 |
4 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5-29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群体 | 第26-27页 |
·小麦及其近缘种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5 抗病基因的定位 | 第29-31页 |
·非整倍体法在抗病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定位抗病基因 | 第30-31页 |
6 小麦抗病新基因的来源以及发掘新基因的方法 | 第31-32页 |
·新基因的来源 | 第31页 |
·新基因发掘的方法 | 第31-32页 |
7 论文设计 | 第32-34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我国小麦生产品种和部分农家品种的苗期抗条锈性鉴定 | 第34-3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材料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小麦农家品种和尚麦的抗条锈基因定位和分子作图 | 第39-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3页 |
·材料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3页 |
·所获标记DNA 与抗病基因连锁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和尚麦和豫麦18 的抗性鉴定及其组合高代材料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 第43-44页 |
·和尚麦中抗条锈基因SSR 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 | 第44-49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小麦生产品种陕旱8675中抗条锈基因的定位和分子作图 | 第50-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植物材料 | 第50页 |
·条锈菌小种 | 第50页 |
·苗期抗条锈鉴定 | 第50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抗感池的构建 | 第50-51页 |
·SSR 引物的PCR 扩增及电泳分析 | 第51页 |
·遗传距离的计算 | 第51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51-56页 |
·陕旱8675 的抗病性鉴定 | 第51页 |
·陕旱8675/偃展1 号组合高代材料的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 第51-52页 |
·陕旱8675 中抗条锈基因SSR 标记的建立 | 第52-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陕旱8675 中所含的抗病基因与已知的抗条锈基因的关系 | 第56页 |
·SSR 标记分析 | 第56-57页 |
·陕旱8675 中所含的抗病基因及其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应用价值分析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我国小麦生产品种鲁麦19中抗条锈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作图 | 第58-6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61页 |
·植物材料 | 第58页 |
·条锈菌小种 | 第58页 |
·苗期抗条锈鉴定 | 第58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58页 |
·抗感池的构建 | 第58页 |
·SSR 引物的PCR 扩增及电泳分析 | 第58-59页 |
·鲁麦19 中抗条锈基因的AFLP 分析 | 第59-61页 |
·遗传距离的计算 | 第61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61-64页 |
·鲁麦19 的抗病性鉴定 | 第61页 |
·鲁麦19/偃展1 号组合高代材料的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 第61-62页 |
·鲁麦19 中抗条锈基因SSR 标记的建立 | 第62页 |
·AFLP 分析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5页 |
·鲁麦19 中所含的抗病基因与已知的抗条锈基因的关系 | 第64页 |
·抗病性鉴定在遗传距离计算中的重要性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我国小麦生产品种豫麦13中抗条锈基因分析和定位 | 第65-72页 |
1 材料 | 第65页 |
·植物材料 | 第65页 |
·条锈菌小种 | 第65页 |
2 方法 | 第65-66页 |
·苗期抗病性鉴定 | 第65页 |
·PCR 扩增和PCR 产物的检测 | 第65页 |
·SSR 分析 | 第65-66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66-70页 |
·豫麦13 的抗病性鉴定 | 第66页 |
·豫麦13 和偃展1 号组合高代材料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 第66页 |
·豫麦13 中抗条锈基因SSR 标记分析 | 第66-70页 |
4 讨论 | 第70-72页 |
·豫麦13 中所含有的位于2B 染色体上的抗条锈基因与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关系 | 第70-71页 |
·豫麦13 中抗病基因分析 | 第71-72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72-75页 |
1 普通小麦品种的苗期抗病性鉴定 | 第72页 |
2 和尚麦中抗条锈基因的定位和分子作图 | 第72-73页 |
3 陕旱8675 中抗条锈基因的定位和分子作图 | 第73页 |
4 鲁麦19 中抗条锈基因的分子定位 | 第73-74页 |
5 豫麦13 中抗条锈基因分析和定位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