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鸻鹬类的迁徙路线与中途停歇地研究 | 第11-21页 |
·鸟类的迁徙 | 第11-12页 |
·鸟类的迁徙路线和中途停歇地 | 第12-14页 |
·鸻鹬类的主要迁徙路线与中途停歇生态学研究 | 第14-17页 |
·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与黄海地区中途停歇地 | 第17-19页 |
·崇明东滩的鸻鹬类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科学问题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潮间带鸻鹬类食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动态 | 第21-41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研究地点 | 第22-25页 |
·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 | 第25-26页 |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结果 | 第26-37页 |
·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 第26页 |
·底栖动物在潮间带上的空间格局 | 第26-29页 |
·底栖动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格局 | 第29-31页 |
·底栖动物的季节变化 | 第31-32页 |
·底栖动物主要种类的多度、时空动态及生态学特征 | 第32-37页 |
·讨论 | 第37-41页 |
第三章 北迁时期鸻鹬类在崇明东滩潮间带的时空分布格局 | 第41-62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7页 |
·研究地点 | 第42-43页 |
·鸟类调查 | 第43-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47页 |
·结果 | 第47-59页 |
·迁徙期的鸻鹬类群落成份 | 第47页 |
·鸻鹬类在潮间带上的空间分布 | 第47-51页 |
·鸻鹬类在迁徙期的时间动态 | 第51-53页 |
·形态和生态上相似物种的时空关系 | 第53-59页 |
·讨论 | 第59-62页 |
第四章 鸻鹬类在潮间带的栖息地利用与觅食策略 | 第62-77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研究方法 | 第63-67页 |
·研究地点 | 第63-64页 |
·底栖动物调查 | 第64页 |
·鸟类调查 | 第64-65页 |
·数据分析 | 第65-67页 |
·结果 | 第67-73页 |
·食物的可利用性 | 第67-69页 |
·鸻鹬类的群落构成 | 第69页 |
·鸻鹬类的栖息地利用 | 第69-71页 |
·鸻鹬类的食性 | 第71页 |
·食物与觅食策略 | 第71-73页 |
·讨论 | 第73-77页 |
·食物的可利用性 | 第73-74页 |
·觅食策略 | 第74-76页 |
·保护意义 | 第76-77页 |
第五章 鸻鹬类南北迁徙的数量差异与潮间带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77-93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研究方法 | 第78-81页 |
·研究地点 | 第78-79页 |
·鸟类调查 | 第79-80页 |
·底栖动物调查 | 第80页 |
·环境调查 | 第80页 |
·数据分析 | 第80-81页 |
·结果 | 第81-89页 |
·鸻鹬类在南北迁徙时期的物种丰度和多度比较 | 第81-82页 |
·鸻鹬类在南北迁徙时期对潮间带栖息地的利用 | 第82-84页 |
·鸻鹬类南北迁徙时期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度和多度 | 第84-85页 |
·鸻鹬类南北迁徙时期潮间带的环境条件 | 第85-87页 |
·南迁时期鸻鹬类的种群年龄结构 | 第87-89页 |
·讨论 | 第89-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主要结论 | 第93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9页 |
附录1. 图表清单 | 第109-111页 |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