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前言 | 第14-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17页 |
| 第一部分 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测定酚类化合物 | 第17-40页 |
| 1. 前言 | 第17-19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19-22页 |
| 2.1 实验原理 | 第19页 |
| 2.2 仪器 | 第19页 |
| 2.3 试剂 | 第19-20页 |
| 2.4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2-37页 |
| 3.1 化学发光装置的设计和组装 | 第22-26页 |
| 3.2 化学发光试剂浓度的选择 | 第26-27页 |
| 3.3 电泳缓冲液pH的选择 | 第27-28页 |
| 3.4 电泳缓冲液浓度的选择 | 第28页 |
| 3.5 电泳缓冲液中添加剂的影响 | 第28-30页 |
| 3.6 铁氰化钾溶液流速的选择 | 第30页 |
| 3.7 毛细管电泳电压的选择 | 第30-31页 |
| 3.8 毛细管柱内径的选择 | 第31页 |
| 3.9 毛细管柱的洗涤 | 第31页 |
| 3.10 电泳温度的选择 | 第31-32页 |
| 3.11 水样处理中吸附剂的选择 | 第32-34页 |
| 3.12 方法性能指标考察 | 第34-36页 |
| 3.13 方法对比实验 | 第36-37页 |
| 4.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二部分 食源性致病菌和 N-ras基因 DNA损伤检测的毛细管电泳法研究 | 第40-64页 |
| (一) 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的多重 PCR产物 | 第40-54页 |
| 1. 前言 | 第40-42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42-47页 |
| 2.1 实验原理 | 第42-43页 |
| 2.2 仪器 | 第43-44页 |
| 2.3 试剂 | 第44页 |
| 2.4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 3.1 筛分介质浓度对 DNA迁移行为的影响 | 第47-48页 |
| 3.2 电泳缓冲液 TBE浓度对 DNA分离的影响 | 第48-49页 |
| 3.3 光电倍增管工作电压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 第49页 |
| 3.4 电泳电压与电泳电流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5 电泳分离电压对 DNA片段分离的影响 | 第50页 |
| 3.6 方法的性能指标-精密度 | 第50-51页 |
| 3.7 方法对比实验 | 第51-52页 |
| 4. 小结 | 第52-54页 |
| (二) N-ras基因DNA损伤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研究 | 第54-63页 |
| 1. 前言 | 第54-5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 2.1 实验原理 | 第56页 |
| 2.2 仪器设备和器材 | 第56页 |
| 2.3 试剂 | 第56页 |
| 2.4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 3.1 筛分介质中高分子化合物浓度对 DNA迁移行为的影响 | 第58-59页 |
| 3.2 电泳缓冲液浓度对 DNA分离的影响 | 第59页 |
| 3.3 电泳分离电压对 DNA片段分离的影响 | 第59-60页 |
| 3.4 光电倍增管(PTM)工作电压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 第60页 |
| 3.5 电压与电泳电流的影响 | 第60-61页 |
| 3.6 方法的性能指标 | 第61页 |
| 3.7 对比方法实验 | 第61-62页 |
| 4. 小结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 综述 | 第6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