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机械论文

欠驱动船舶非线性控制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29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1-14页
 1.2 非完整系统与欠驱动机械系统第14-16页
  1.2.1 非完整系统第14-16页
  1.2.2 欠驱动机械系统第16页
 1.3 非线性控制方法第16-22页
  1.3.1 古典方法第17-18页
  1.3.2 Lyapunov直接法第18页
  1.3.3 变结构控制第18-19页
  1.3.4 智能控制第19-20页
  1.3.5 微分几何法第20-22页
  1.3.6 微分代数法第22页
 1.4 欠驱动船舶控制研究现状第22-28页
  1.4.1 动力定位和自动泊位控制第22-25页
  1.4.2 直接航迹控制第25-28页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8-29页
第2章 欠驱动机械系统基本性质第29-39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微分几何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定理第29-31页
 2.3 欠驱动机械系统模型第31-32页
 2.4 欠驱动机械系统的性质第32-38页
  2.4.1 约束的分类第32-33页
  2.4.2 欠驱动机械系统非完整性的判定第33-34页
  2.4.3 非线性系统可控性及可达性第34-35页
  2.4.4 欠驱动系统可达性及可控性第35-37页
  2.4.5 欠驱动系统位形平衡点特性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欠驱动船舶运动方程及性质第39-58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坐标系及符号定义第39-40页
 3.3 船舶6自由度运动方程第40-46页
  3.3.1 刚体惯性质量矩阵及哥氏力/向心力矩阵第40-41页
  3.3.2 Lagrangian能量法第41-44页
  3.3.3 船舶动力学方程中各矩阵的性质第44-45页
  3.3.4 船舶运动学方程的建立第45-46页
 3.4 船舶水平面运动方程第46-47页
 3.5 船舶水平面运动的欠驱动特性第47-52页
  3.5.1 船舶水平面运动方程的微分同胚变换第47-49页
  3.5.2 系统欠驱动特性的判定第49页
  3.5.3 欠驱动船舶运动方程非完整性第49-52页
 3.6 欠驱动船舶运动系统可达性第52-53页
 3.7 欠驱动船舶运动系统可控性第53-54页
 3.8 欠驱动水面船舶运动系统平衡点特性第54页
 3.9 欠驱动船舶平面运动系统的无源性第54-56页
  3.9.1 无源性的定义第55-56页
  3.9.2 系统的无源性第56页
 3.10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欠驱动船舶镇定控制第58-75页
 4.1 引言第58-59页
 4.2 σ变换方法第59-61页
  4.2.1 非连续反馈控制律设计第59-60页
  4.2.2 σ变换方法的讨论第60-61页
 4.3 基于一阶运动方程组的控制器设计第61-68页
  4.3.1 子系统的建立第61-62页
  4.3.2 反馈控制律设计第62-65页
  4.3.3 稳定性分析第65-66页
  4.3.4 仿真第66-68页
 4.4 基于二阶运动方程组的控制器设计第68-73页
  4.4.1 子系统的建立第68-69页
  4.4.2 反馈控制律设计第69-71页
  4.4.3 仿真第71-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5章 欠驱动船舶直接航迹控制第75-86页
 5.1.引言第75页
 5.2 欠驱动船舶直接航迹控制的微分平滑特性第75-78页
 5.3 动态反馈线性化第78页
 5.4 欠驱动船舶直接航迹控制律设计第78-81页
 5.5 仿真第81-85页
  5.5.1 无干扰条件下圆弧航迹的情况第81-83页
  5.5.2 干扰条件下直线航迹的情况第83-85页
 5.6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6章 欠驱动气垫船航向-侧漂综合控制第86-99页
 6.1 引言第86-87页
 6.2 欠驱动气垫船动力学模型第87-89页
 6.3 欠驱动气垫船航向-侧漂综合系统的可控性第89-90页
 6.4 反步法的基本思想第90-92页
 6.5 气垫船航向-侧漂综合系统控制器设计第92-95页
  6.5.1 期望速度向量V_h~'的设计第93-94页
  6.5.2 旋转力矩反馈控制律设计第94-95页
 6.6 收敛性分析第95-96页
 6.7 仿真第96-98页
 6.8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结论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值试井分析的有限元法理论研究
下一篇:聚合物驱微观剩余油分布及分子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