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 | 第13-27页 |
·土壤质量的概念 | 第13-14页 |
·土壤质量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土壤侵蚀 | 第14-15页 |
·耕作及利用方式 | 第15-16页 |
·土壤退化 | 第16-17页 |
·植被 | 第17页 |
·农用化学物质 | 第17页 |
·土壤质量评价 | 第17-22页 |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 第18-19页 |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18页 |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 第18-19页 |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 第19-22页 |
·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与土壤质量保育 | 第22-25页 |
·生态系统恢复 | 第22-23页 |
·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 | 第23-24页 |
·土壤质量保育 | 第24-25页 |
·小 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7-3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8-30页 |
·自然概况 | 第28页 |
·社会概况 | 第28-29页 |
·流域植被恢复过程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页 |
·试验方案 | 第30-35页 |
第三章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基本特征 | 第35-59页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化学质量特征 | 第35-43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35-37页 |
·土壤全氮 | 第37-38页 |
·土壤全磷 | 第38页 |
·土壤全钾 | 第38-39页 |
·土壤有效氮 | 第39页 |
·土壤有效磷 | 第39页 |
·土壤活性有机质 | 第39-41页 |
·土壤速效钾 | 第41页 |
·土壤碳氮比(C/N) | 第41页 |
·阳离子交换(CEC) | 第41-42页 |
·土壤碳酸钙含量 | 第42-43页 |
·土壤酸碱反应(pH) | 第43页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物理学质量特征 | 第43-53页 |
·抗冲性 | 第43-44页 |
·土壤渗透性 | 第44页 |
·土壤粘结力 | 第44-45页 |
·土壤团聚体 | 第45-48页 |
·土壤微团聚体 | 第48-49页 |
·土壤持水性 | 第49-51页 |
·土壤质地 | 第51-52页 |
·土壤比重 | 第52页 |
·土壤容重 | 第52页 |
·土壤孔性 | 第52-53页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生物学质量特征 | 第53-57页 |
·土壤酶 | 第53-55页 |
·磷酸酶 | 第54页 |
·过氧化氢酶 | 第54页 |
·蔗糖酶 | 第54-55页 |
·脲酶 | 第55页 |
·微生物生物量 | 第55-56页 |
·微生物量碳 | 第55页 |
·微生物量氮 | 第55-56页 |
·微生物商 | 第56页 |
·土壤呼吸 | 第56-57页 |
·土壤呼吸强度 | 第56页 |
·土壤呼吸商 | 第56-57页 |
·小 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理化及生物属性相关性分析 | 第59-68页 |
·土壤理化及生物学属性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59-63页 |
·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相关性 | 第59-61页 |
·土壤生物性质间相关性 | 第61-62页 |
·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 第62-63页 |
·土壤理化及生物属性相关性分析 | 第63-66页 |
·土壤生物属性与化学属性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土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66页 |
·小 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评价 | 第68-86页 |
·选取侵蚀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68-70页 |
·针对性原则 | 第68-69页 |
·区域性原则 | 第69页 |
·敏感性与稳定性兼顾原则 | 第69页 |
·主导性原则 | 第69-70页 |
·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单因素评价模型 | 第70-72页 |
·S 型隶属函数 | 第70-71页 |
·反S型隶属函数 | 第71页 |
·抛物线型隶属函数 | 第71-72页 |
·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72-80页 |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敏感性分析 | 第73-74页 |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74-80页 |
·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 第80-84页 |
·小 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黄土丘陵区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分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86-97页 |
·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性 | 第87-92页 |
·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性 | 第87-89页 |
·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 | 第89-91页 |
·土壤生物性质的空间变异性 | 第91-92页 |
·土壤质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92-95页 |
·小 结 | 第95-97页 |
第七章 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模拟 | 第97-123页 |
·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化学质量演变 | 第98-105页 |
·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学质量演变 | 第105-110页 |
·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 | 第110-112页 |
·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综合质量演变 | 第112-113页 |
·生态恢复过程中流域土壤质量演变 | 第113-117页 |
·流域土壤质量指标时空尺度转换方法 | 第114页 |
·生态恢复过程中流域土壤质量演变 | 第114-117页 |
·小 结 | 第117-123页 |
第八章 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保育及调控措施 | 第123-132页 |
·土壤质量保育与调控的目标及原则 | 第123-125页 |
·土壤质量保育与调控的目的 | 第123-124页 |
·土壤质量保育与调控原则 | 第124-125页 |
·土壤质量调控措施 | 第125-130页 |
·土壤质量恢复的漫长性和滞后性 | 第125页 |
·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的限制性因子 | 第125页 |
·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调控措施 | 第125-130页 |
·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不同退耕还林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小 结 | 第130-132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2-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作者简介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