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导言 | 第6-7页 |
| 一、 写作背景(必要性) | 第7-11页 |
| 二. 相关理论基础(可行性) | 第11-19页 |
| (一) 西方接受美学理论 | 第11-15页 |
| 1 接受美学的诞生背景 | 第11-12页 |
| 2 理论分支及代表人物 | 第12-15页 |
| (二) 中国古代的接受思想 | 第15-19页 |
| 1 关于“读者的主动接受”及其评价 | 第15-16页 |
| 2 关于“读者的接受能力”及其评价 | 第16-19页 |
| 3 关于“文学接受的差异”及其评价 | 第19页 |
| 三. 接受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及具体运用的策略(操作性) | 第19-37页 |
| (一) 观念创新 | 第19-22页 |
| 1 培养求异、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发挥个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 第19-20页 |
| 2 还学生以权利,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 | 第20-22页 |
| 3 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 第22页 |
| (二) 具体策略 | 第22-37页 |
| 1 空白与具体化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 第23-32页 |
| 2 “期待视野”与“否定”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 第32-37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