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 第1-9页 |
| 第一章 两种社会形态的关系 | 第9-51页 |
|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流趋势 | 第11-30页 |
| 一、 资本主义本质与历史趋势 | 第11-14页 |
| 二、 帝国主义基本特征与历史地位 | 第14-17页 |
| 三、 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与历史命运 | 第17-30页 |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辨证否定 | 第30-46页 |
| 一、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 第31-34页 |
| 二、 否定旧制度: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发展 | 第34-40页 |
| 三、 完善新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改革背景与进程 | 第40-46页 |
| 第三节 两种社会化形式: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 第46-51页 |
| 一、 马克思社会化理论与两种社会化形式 | 第47-48页 |
| 二、 社会主义经过“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 第48-50页 |
| 三、 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 第50-51页 |
| 第二章 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关系 | 第51-82页 |
|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国家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 第51-59页 |
|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两制国家关系的产生 | 第51-54页 |
| 二、 二战前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起伏变化 | 第54-57页 |
| 三、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 | 第57-59页 |
|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国家关系的本质、特点及其规律 | 第59-70页 |
| 一、 两制国家关系的时代背景与阶段特征 | 第59-62页 |
| 二、 国际关系的本质与当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定位 | 第62-65页 |
| 三、 两制国家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 | 第65-68页 |
| 四、 经济全球化对两制国家关系的影响 | 第68-70页 |
| 第三节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第70-82页 |
| 一、 正确把握时代、科学判断形势的原则 | 第71页 |
| 二、 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 | 第71-73页 |
| 三、 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 | 第73-75页 |
| 四、 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 | 第75-79页 |
| 五、 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原则 | 第79-80页 |
| 六、 利用资本主义矛盾的原则 | 第80页 |
| 七、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原则 | 第80-82页 |
| 第三章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关系 | 第82-109页 |
| 第一节 利用资本主义:从新经济政策到一国两制 | 第82-95页 |
| 一、 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思想与成功探索 | 第83-87页 |
| 二、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与斯大林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 第87-90页 |
| 三、 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改造 | 第90-93页 |
| 四、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与一国两制 | 第93-95页 |
|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 | 第95-105页 |
| 一、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 第96-99页 |
| 二、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 | 第99-104页 |
| 三、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矛盾 | 第104-105页 |
| 第三节 利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原则 | 第105-109页 |
| 一、 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原则 | 第105页 |
| 二、 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 | 第105-106页 |
| 三、 从实际出发与为我所用的原则 | 第106-107页 |
| 四、 学习借鉴与批判创新结合的原则 | 第107-108页 |
| 五、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 第108-109页 |
| 第四章 一种制度“两种因素”的关系 | 第109-122页 |
| 第一节 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视角 | 第109-111页 |
| 第二节 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历史和现实 | 第111-116页 |
| 第三节 自我扬弃的性质与社会主义因素 | 第116-122页 |
| 主要参考书目文献 | 第122-125页 |
| 后 记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