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课题相关领域历史及发展 | 第15-16页 |
·内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内模控制技术研究及发展 | 第16-17页 |
·IMC-PID | 第17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单变量内模控制 | 第18-40页 |
·引言 | 第18页 |
·单变量内模控制介绍 | 第18-22页 |
·内模控制结构 | 第18-21页 |
·内模控制器的设计 | 第21页 |
·内模控制器和常规PID控制器的关系 | 第21-22页 |
·时滞环节近似方法 | 第22-25页 |
·几种时滞近似方法的介绍 | 第22页 |
·过程时滞环节仿真比较 | 第22-25页 |
·基于全极点近似的IMC-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 第25-29页 |
·时滞过程 | 第25页 |
·麦克劳林近似法 | 第25-27页 |
·同幂次同系数法 | 第27-29页 |
·基于二阶非对称Pade近似的IMC-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 第29-33页 |
·时滞过程 | 第29-30页 |
·麦克劳林近似法 | 第30-32页 |
·同幂次同系数法 | 第32-33页 |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33-36页 |
·大时滞大惯性过程仿真比较 | 第33-34页 |
·大时滞小惯性过程仿真比较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页 |
·控制器优化 | 第36-38页 |
·遗传算法介绍 | 第36-37页 |
·具体仿真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多变量内模控制 | 第40-52页 |
·引言 | 第40页 |
·多变量控制系统 | 第40-43页 |
·内部描述 | 第40-41页 |
·外部描述 | 第41-42页 |
·多变量系统的极点 | 第42页 |
·多变量系统的零点 | 第42页 |
·多变量内模控制系统 | 第42-43页 |
·相对增益矩阵 | 第43-47页 |
·定义 | 第43-45页 |
·相对增益矩阵的计算 | 第45-47页 |
·相对增益矩阵计算示例 | 第47页 |
·简单解耦方法 | 第47-51页 |
·静态解耦 | 第47-48页 |
·主回路内模控制 | 第48-50页 |
·降低系统耦合影响的其他处理方法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多变量解耦及仿真 | 第52-70页 |
·引言 | 第52页 |
·过程对象解耦内模控制 | 第52-55页 |
·直接解耦方法 | 第53-54页 |
·动态解耦方法 | 第54-55页 |
·控制器解耦内模控制 | 第55-58页 |
·模型降阶方法 | 第58-61页 |
·低频近似方法 | 第58-59页 |
·遗传算法参数寻优 | 第59页 |
·实例仿真 | 第59-61页 |
·解耦仿真 | 第61-68页 |
·过程模型 | 第61页 |
·直接过程解耦 | 第61-64页 |
·动态过程解耦 | 第64-66页 |
·控制器解耦 | 第66-68页 |
·总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多变量解耦控制器整定 | 第70-80页 |
·引言 | 第70-71页 |
·过程解耦器的整定 | 第71-74页 |
·整定算法介绍 | 第71-72页 |
·过程解耦器整定仿真 | 第72-74页 |
·内模解耦控制器的整定 | 第74-78页 |
·整定算法介绍 | 第74-75页 |
·内模解耦控制器整定仿真 | 第75-78页 |
·总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0-91页 |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