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法理 | 第13-32页 |
一、劳动争议 | 第13-16页 |
(一) 争议和劳动争议 | 第13页 |
(二) 法律性质 | 第13-14页 |
(三) 劳动争议的特殊性 | 第14-15页 |
(四) 作为社会冲突的劳动争议 | 第15-16页 |
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 第16-24页 |
(一) 纠纷解决机制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 第16页 |
(二) 法律性质 | 第16-17页 |
(三) 公力救济、社会救济和私力救济 | 第17-22页 |
(四)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主要类别 | 第22-23页 |
(五) 作为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 第23-24页 |
三、基本理念 | 第24-32页 |
(一)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观念 | 第24-28页 |
(二)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价值目标 | 第28-30页 |
(三)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国外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模式 | 第32-45页 |
一、英、美法系模式 | 第32-35页 |
(一) 英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模式 | 第32-34页 |
(二) 美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模式 | 第34-35页 |
二、大陆法系模式 | 第35-39页 |
(一) 日本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模式 | 第35-36页 |
(二) 德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模式 | 第36-37页 |
(三) 法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模式 | 第37-39页 |
三、启示和借鉴 | 第39-45页 |
(一) 劳动争议解决机构权力的有效监督 | 第39-40页 |
(二) 建立独立的企业工会制度,转变工会角色 | 第40-41页 |
(三)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的共同协商制度 | 第41页 |
(四) 提高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法律地位 | 第41页 |
(五) 单一机构模式的借鉴意义 | 第41-43页 |
(六)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简易化 | 第43页 |
(七) 个人劳动争议与集体劳动争议分别处理解决 | 第43-44页 |
(八) 判例法和成文法的有机结合 | 第44页 |
(九) 民间化劳动处理机制,公力诉讼、公益诉讼的创建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历史和现状 | 第45-63页 |
一、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历史发展 | 第45-47页 |
(一) 建国前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45-46页 |
(二) 建国后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46-47页 |
二、现行我国基本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 第47-55页 |
(一) 单轨体制——“一调一裁两审” | 第47-52页 |
(二) 工会组织 | 第52-54页 |
(三) 劳动执法,劳动监察 | 第54-55页 |
三、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55-63页 |
(一)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太复杂,争议解决时间漫长,导致资源浪费 | 第55-58页 |
(二) 城乡地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够完善,劳动争议的处理无从着手 | 第58-60页 |
(三) 劳动争议仲裁如何监督缺乏必要的和有效的机制 | 第60页 |
(四) 公力救济机制不完善,导致私力方式,极端方式大量出现 | 第60-63页 |
第四章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 | 第63-76页 |
一、作为内在精神的基本理念 | 第63-66页 |
(一) 以人为本 | 第63-64页 |
(二) 正当程序 | 第64-65页 |
(三) 利益协调和均衡 | 第65-66页 |
二、立法的完善 | 第66-68页 |
(一) 弥补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空白 | 第66-67页 |
(二) 立法上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 第67-68页 |
三、制度的完善 | 第68-69页 |
(一) 重新构建新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实行裁审分立 | 第68-69页 |
(二) 创建劳动仲裁的监察制度 | 第69页 |
四、机构的完善——构建我国单一机构模式 | 第69-71页 |
(一) 构建单一劳动仲裁机构模式 | 第69-70页 |
(二) 构建单一劳动司法机构模式 | 第70-71页 |
五、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完善 | 第71-73页 |
(一) 程序上应该简便、快捷、经济、高效 | 第71-72页 |
(二) 延长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时效 | 第72-73页 |
六、完善公力救济机制,合法的利用有效的私力救济 | 第73-74页 |
(一) 完善公力救济机制治理与控制暴力性私力救济 | 第73页 |
(二) 合法的利用有效的私力救济 | 第73-74页 |
七、其他方面的完善 | 第74-76页 |
(一) 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产生的新型争议类型制定相应的处理机制 | 第74页 |
(二)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预防、处理劳动争议的作用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