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空间内视觉构成原理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本章总结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人体视觉效应分析 | 第12-20页 |
| ·生理学对人体视觉效应的解读 | 第12-14页 |
| ·R·L·格列高里:视觉的起源 | 第12-13页 |
| ·弗朗西斯·克里克:视觉行为是一个建构过程 | 第13-14页 |
| ·心理学对人体视觉效应的解读 | 第14-17页 |
| ·人体视知觉的能动性 | 第14-15页 |
| ·人体视错觉在对比关系与诱导因素下的变异 | 第15-16页 |
| ·人体视恒常的正误双重性 | 第16-17页 |
| ·文化学对人体视觉效应的解读 | 第17-18页 |
| ·视觉文化的本质——被文化了的观看 | 第17-18页 |
| ·伯纳德·沙拉特:当代视觉文化中的三种观看模式 | 第18页 |
| ·本章总结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展示空间内的形式效应分析 | 第20-43页 |
| ·格式塔心理学对形式效应的解读 | 第20-23页 |
| ·格式塔心理学对“形式”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 ·格式塔心理学对“形式”美学特征的归纳 | 第21-22页 |
| ·格式塔心理学对展示空间内形式的启示 | 第22-23页 |
| ·艺术符号美学对形式效应的解读 | 第23-28页 |
| ·西方美学对“形式”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 ·苏珊·朗格的形式理论:逻辑形式 | 第24-26页 |
| ·艺术符号美学对展示空间内形式的启示 | 第26-28页 |
| ·视觉心理学对形式效应的解读 | 第28-29页 |
| ·形式效应在视觉生理上的本能反应 | 第28页 |
| ·形式效应在视觉心理上的综合反应 | 第28页 |
| ·形式效应的社会化反应 | 第28-29页 |
| ·展示空间内形式效应的构成规律 | 第29-33页 |
| ·以相似性或趋向性构成的整体形式效应 | 第29-31页 |
| ·贴近性与视觉连续的形式效应 | 第31-32页 |
| ·简化适宜的形式效应 | 第32-33页 |
| ·展示空间内形式效应的延伸 | 第33-41页 |
| ·秩序感 | 第33-36页 |
| ·均衡感 | 第36-39页 |
| ·节奏感 | 第39-40页 |
| ·通感 | 第40-41页 |
| ·本章总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展示空间内的色彩效应分析 | 第43-55页 |
| ·色彩效应研究理论 | 第43页 |
| ·色彩效应的物理与生理特性 | 第43-46页 |
| ·光与色的物理特性 | 第43-44页 |
| ·色觉的生理基础 | 第44-46页 |
| ·色彩效应的心理特性 | 第46-48页 |
| ·沉稳与活泼的色彩心理特征 | 第46-47页 |
| ·恬静与热闹的色彩心理特征 | 第47-48页 |
| ·展示空间内色彩的表现规律 | 第48-52页 |
| ·明暗对比的表现规律 | 第48-49页 |
| ·色彩相异因素的表现规律 | 第49页 |
| ·无彩色系黑、白、灰的表现规律 | 第49-52页 |
| ·展示空间内色彩效应的延伸 | 第52-53页 |
| ·色彩的和谐关系 | 第52页 |
| ·色彩中的秩序化处理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展示空间内视觉构成的创意方法 | 第55-66页 |
| ·发散思维——创意的根基 | 第55-59页 |
| ·审美直觉 | 第55-57页 |
| ·审美联想 | 第57-58页 |
| ·审美想象 | 第58-59页 |
| ·埃舍尔的平面艺术对展示空间内视觉创意的启示 | 第59-61页 |
| ·超现实的理性空间结构 | 第60页 |
| ·富有哲理意味与数理特征的契合图形 | 第60-61页 |
| ·埃舍尔设计方法归纳 | 第61页 |
| ·展示空间内视觉构成的创意方法 | 第61-65页 |
| ·解构与重组 | 第61-62页 |
| ·嫁接与融合 | 第62-64页 |
| ·悖论与平衡 | 第64-65页 |
| ·本章总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新媒体——展示空间内视觉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66-76页 |
| ·新媒体设计发展概况 | 第66页 |
| ·解读新媒体展示设计的成长之路 | 第66-72页 |
| ·观念革命——颠覆传统的新生时代 | 第67-68页 |
| ·“知性望远镜”——计算机展示的时代 | 第68页 |
| ·电视——大众媒介展示的时代 | 第68-69页 |
| ·共振——交互展示艺术的时代 | 第69-70页 |
| ·超链接——互联网展示艺术的时代 | 第70-72页 |
| ·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领域的应用 | 第72-75页 |
| ·基于网络平台的文化展示 | 第72-74页 |
| ·体验型博物馆展示空间 | 第74页 |
| ·沉浸式虚拟现实展示空间 | 第74-75页 |
| ·本章总结 | 第75-76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 参考网站 | 第79-80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