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牛结核病研究概况 | 第14-33页 |
·牛结核病的危害 | 第14-15页 |
·致病机理 | 第15-17页 |
·牛结核病的地区分布和流行情况 | 第17-23页 |
·牛结核病在世界上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第17-19页 |
·牛结核病在我国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第19-22页 |
·牛结核病在广西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第22-23页 |
·牛结核病诊断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细菌学检验方法 | 第23页 |
·免疫学检验法 | 第23-26页 |
·分子生物学法 | 第26-27页 |
·防控技术 | 第27-30页 |
·检疫技术 | 第27-28页 |
·隔离、扑杀 | 第28-29页 |
·消毒 | 第29页 |
·培育健康牛群、逐步达到净化 | 第29页 |
·免疫与治疗 | 第29-30页 |
·公共卫生 | 第30页 |
·建立健康档案 | 第30页 |
·加强管理 | 第30页 |
·国内防控奶牛结核病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检疫注射剂量多样化 | 第30-31页 |
·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复检 | 第31页 |
·扑杀措施不到位 | 第31页 |
·不重视提高奶牛机体抵抗力 | 第31页 |
·展望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检疫技术对奶牛结核病阳性率的影响 | 第33-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材料 | 第33页 |
·ELISA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33-34页 |
·间接ELISA最佳工作条件的确定 | 第34-35页 |
·间接ELISA的操作程序 | 第35页 |
·判定标准的建立 | 第35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35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35-37页 |
·本方法与PPD皮试诊断的对比试验 | 第37页 |
·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 | 第37页 |
·结果 | 第37-42页 |
·间接ELISA最佳工作条件 | 第37-38页 |
·封闭液的确定 | 第38页 |
·底物反应时间结果的选择 | 第38-39页 |
·确定判定标准 | 第39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39页 |
·与PPD皮试诊断的对比结果 | 第39-41页 |
·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 | 第41-42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奶牛结核病净化工作的实施 | 第44-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实施范围 | 第44页 |
·检测材料及方法 | 第44-46页 |
·实施结果 | 第46-49页 |
·2004年至2006年检疫净化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各市奶牛结核检疫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分析和讨论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综合防制在净化奶牛结核病的应用 | 第53-62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疫苗 | 第53页 |
·疫苗接种设备 | 第53页 |
·试验畜群 | 第53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3-54页 |
·检疫药品和工具 | 第54页 |
·消毒药品 | 第54页 |
·驱虫药品 | 第54页 |
·其它实验器材 | 第54页 |
·方法 | 第54-56页 |
·疫苗接种 | 第54页 |
·检疫方法 | 第54页 |
·扑杀淘汰阳性牛隔离可疑性牛 | 第54页 |
·加强免疫,严格消毒,定期驱虫,提高奶牛机体抵抗力 | 第54-55页 |
·引进优良奶牛,培育健康奶牛群,淘汰阳性 | 第55页 |
·加强对引进奶牛的结核病检疫,防止结核病的传入 | 第55页 |
·比较结核病阳性牛、可疑牛和阴性牛中口蹄疫血清抗体的滴度 | 第55-56页 |
·规模奶牛场饲养管理人员结核病调查 | 第56页 |
·不同年龄、带胎奶牛是否容易感染结核病试验 | 第56页 |
·结果 | 第56-60页 |
·奶牛结核病阳性检出率明显下降 | 第56-57页 |
·扑杀阳性牛力度得到明显加强 | 第57页 |
·加强引种监管,防止疫病的传入 | 第57-58页 |
·结核病阳性牛、可疑牛和阴性牛中口蹄疫血清抗体的滴度差异不显著 | 第58-59页 |
·加强奶牛场人员管理,防止病源的相互传播 | 第59-60页 |
·各年龄段都有阳性牛出现,阳性牛中带胎的比例并不高 | 第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