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选题原因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选题原因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26页 |
1.3.2 理论联系实际法 | 第26页 |
1.3.3 系统研究法 | 第26页 |
1.4 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8-52页 |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28-33页 |
2.1.1 全球化进程在新的历史阶段遭遇波折 | 第28-29页 |
2.1.2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 第29-31页 |
2.1.3 党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 | 第31-33页 |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与思想借鉴 | 第33-47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体理论 | 第33-38页 |
2.2.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执政为民思想 | 第38-42页 |
2.2.3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第42-47页 |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47-52页 |
2.3.1 红色革命家风孕育“热爱人民”的初心 | 第47-48页 |
2.3.2 知青岁月时期树立“以人民为本”的价值导向 | 第48-49页 |
2.3.3 地方工作时期形成“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为民情怀 | 第49-50页 |
2.3.4 成为党和国家领导后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第50-52页 |
第3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 第52-67页 |
3.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52-58页 |
3.1.1 发展是“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 第52-53页 |
3.1.2 发展是“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 第53-55页 |
3.1.3 发展是“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 第55-56页 |
3.1.4 发展是“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 第56-58页 |
3.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58-67页 |
3.2.1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 第58-61页 |
3.2.2 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 第61-62页 |
3.2.3 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 | 第62-64页 |
3.2.4 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 | 第64-67页 |
第4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 第67-91页 |
4.1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第67-72页 |
4.1.1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 第67-70页 |
4.1.2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70-72页 |
4.2 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72-76页 |
4.2.1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第72-74页 |
4.2.2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第74-76页 |
4.3 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 | 第76-82页 |
4.3.1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第76-78页 |
4.3.2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78-80页 |
4.3.3 进行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 | 第80-82页 |
4.4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第82-86页 |
4.4.1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第82-83页 |
4.4.2 解决好人民切身利益问题 | 第83-85页 |
4.4.3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第85-86页 |
4.5 建设美丽中国 | 第86-91页 |
4.5.1 树立和践行“两山”生态文明理念 | 第87-88页 |
4.5.2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第88-91页 |
第5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91-106页 |
5.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91-96页 |
5.1.1 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 第91-93页 |
5.1.2 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 第93-94页 |
5.1.3 突破西方发展思想的历史局限 | 第94-96页 |
5.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96-106页 |
5.2.1 引领“四个伟大”的战略进程 | 第97-99页 |
5.2.2 促进“五位一体”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 第99-103页 |
5.2.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103-106页 |
结束语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