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农村民主选举的理性选择分析--以苏北Z村村委会选举为例

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目录第7-10页
1 绪论第10-14页
   ·中国农村民主选举的发展历程第12页
   ·新时期我国基层民主政策的新发展第12-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17页
   ·以往研究评述第14页
   ·对农村民主选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第14-17页
     ·政府干预村委会选举第14-15页
     ·宗族势力控制选举第15页
     ·选举中的派系竞争第15页
     ·村民对选举的冷漠态度第15-17页
3 研究的理论视角——理性选择理论第17-21页
   ·乔治·霍曼斯的理性选择的原则第17-18页
   ·彼得·布劳的交换与社会整合理论第18-19页
   ·科尔曼的个人层次的理性选择理论第19-20页
   ·集体行为与"搭便车"问题第20-21页
4 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第21-26页
   ·Z村的社会基础介绍第21-22页
   ·调查的具体实施方法第22-23页
     ·进入场地第22-23页
     ·资料的收集第23页
   ·质的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第23-26页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第23-24页
     ·研究的问题第24-25页
     ·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第25-26页
5 Z村村委会选举背景情况介绍第26-31页
   ·村委会职能及服务的缺失第26-27页
     ·缺乏明确的群体规则第26页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第26-27页
     ·缺乏民主监督第27页
     ·职能改革进程迟缓第27页
   ·村党支部选举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第27-30页
     ·准备阶段第27-28页
     ·预选阶段第28页
     ·正式选举阶段第28页
     ·"理性命题"原则的体现第28-29页
     ·附近村庄选举中的问题第29-30页
   ·村委会选举的各项组织安排第30-31页
     ·选举的组织领导第30页
     ·职位设置第30页
     ·选举的时间安排第30-31页
6 Z村村委会选举的过程分析第31-38页
   ·组织准备阶段的效益原则第31-32页
     ·建立指导机构第31页
     ·宣传与发动群众第31页
     ·乡政府效益最大原则第31-32页
   ·选民登记阶段的年龄结构问题第32页
   ·提名阶段出现冷漠与攻击行为的理性选择分析第32-34页
     ·候选人的产生第32-33页
     ·制度认同的缺失第33页
     ·"攻击行为"的出现第33-34页
   ·投票选举阶段第34-37页
     ·退选行为的合理性考虑第34-35页
     ·对"搭便车"现象的控制第35页
     ·选举的举行和结果第35-37页
   ·附近村庄出现的失控情况第37-38页
7 选举过程中体现的问题第38-42页
   ·乡镇政府干预选举的理性原则分析第38-39页
     ·"刺激命题"原则第38页
     ·"价值命题"原则第38-39页
     ·对选举造成的影响第39页
   ·冷漠态度的不同理性角度分析第39-41页
     ·对公共权力缺乏信任第39-40页
     ·资源获利的吸引小第40页
     ·"搭便车"现象第40-41页
   ·政治权利的交换和转让第41页
   ·选举中的不合法问题得不到解决第41-42页
8 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对策第42-45页
   ·帮助农民内化政治规范、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第42页
   ·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第42-43页
   ·完善相关法律保障第43-44页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第44-45页
     ·遏制"搭便车"行为第44页
     ·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参与选举第44页
     ·引入人民调解救济制度第44-45页
总结与讨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致谢第49-50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第50-51页
附录B L乡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实施步骤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研究--以侯冲村农民协会为切入点
下一篇:社会抗争中的公共危机管理--以1910年国会请愿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