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站客流高峰期运输组织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 第2章 成都客运站概况 | 第14-23页 |
| ·成都站基本概况 | 第14-18页 |
| ·车站的位置、等级和性质 | 第14-15页 |
| ·车站的技术经济特征 | 第15页 |
| ·成都站的邻接区段技术特征 | 第15-16页 |
| ·车站组织指挥系统 | 第16-18页 |
| ·成都站客运设备 | 第18-23页 |
| ·客运设备的分类 | 第18页 |
| ·站房 | 第18-19页 |
| ·站前广场 | 第19-20页 |
| ·站场 | 第20-21页 |
| ·客车整备所 | 第21-23页 |
| 第3章 成都站高峰期客流预测及运输组织 | 第23-42页 |
| ·高峰期客流特点 | 第23-25页 |
| ·高峰期客流组成 | 第23页 |
| ·高峰期客流特性 | 第23-25页 |
| ·高峰期客流预测 | 第25-38页 |
| ·高峰期客流预测的意义 | 第25页 |
| ·高峰期客流调查 | 第25-27页 |
| ·成都站高峰期客流量预测 | 第27-38页 |
| ·高峰期运输组织 | 第38-42页 |
| 第4章 成都站能力计算及高峰期设备能力协调 | 第42-76页 |
| ·咽喉通过能力 | 第42-52页 |
| ·客运站咽喉通过能力特点分析 | 第42-43页 |
| ·占用咽喉时间标准的确定 | 第43-46页 |
| ·咽喉道岔(组)的选定 | 第46-50页 |
| ·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 第50-52页 |
| ·成都站到发线通过能力 | 第52-58页 |
| ·客运站到发线通过能力概述 | 第52-53页 |
| ·基本计算公式 | 第53-54页 |
| ·影响客运站到发线通过能力因素的分析 | 第54-55页 |
| ·到发线空费系数的确定 | 第55-57页 |
| ·成都站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第57-58页 |
| ·成都站客车整备场通过能力 | 第58-61页 |
| ·候车室候车能力计算 | 第61-62页 |
| ·行包房存放能力计算 | 第62-65页 |
| ·行包房存放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 ·行包房现有的存放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64页 |
| ·成都北站行包存放能力计算 | 第64-65页 |
| ·天桥、地道及进、出口旅客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65-68页 |
| ·天桥、地道旅客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65-67页 |
| ·进、出站口旅客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 ·售票房能力计算 | 第68-69页 |
| ·售票房售票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8-69页 |
| ·估算成都北站售票房售票能力 | 第69页 |
| ·成都站客流高峰期能力协调 | 第69-76页 |
| ·成都站客流高峰期能力分析 | 第69-71页 |
| ·成都站高峰期能力协调分析 | 第71-76页 |
| 第5章 成都站客流高峰期票务及安全管理 | 第76-83页 |
| ·高峰期票务管理 | 第76-80页 |
| ·高峰期安全管理 | 第80-83页 |
| 结论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