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用复方五倍子合剂的研制及其部份药效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 斑点叉尾鮰出血性败血症的研究概述 | 第8-11页 |
·病原 | 第8-10页 |
·流行情况 | 第10页 |
·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0页 |
·诊断与防治 | 第10-11页 |
2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及分离纯化方法概述 | 第11-16页 |
·传统提取方法 | 第11页 |
·现代提取方法 | 第11-13页 |
·传统纯化方法 | 第13-14页 |
·现代纯化方法 | 第14-16页 |
3 渔用中草药复方药效学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对病原体的作用 | 第16页 |
·防治率的研究 | 第16-17页 |
·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研究 | 第17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18-48页 |
第一章 复方五倍子合剂处方筛选的研究 | 第18-22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18-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方法 | 第18-19页 |
·药液制备 | 第18-19页 |
·菌液制备 | 第19页 |
·体外抑菌试验 | 第19页 |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19-20页 |
2 结果 | 第20-22页 |
·体外抑菌试验的结果 | 第20页 |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 第20页 |
·讨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复方五倍子合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22-28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2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2-27页 |
·挥发油提取时间的考察 | 第22-23页 |
·煎煮工艺的筛选 | 第23-25页 |
·除杂工艺中乙醇用量的筛选 | 第25页 |
·吐温—80浓度对挥发油增溶情况 | 第25-26页 |
·制备工艺流程 | 第26-27页 |
3 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复方五倍子合剂安全性试验研究 | 第28-30页 |
1 材料 | 第28页 |
·试验鱼 | 第28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2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8-29页 |
·饲养条件 | 第28页 |
·剂量选择及分组 | 第28页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28-29页 |
·半数致死量的计算 | 第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渔用复方五倍子合剂质量控制的研究 | 第30-34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0-33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30页 |
·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30-31页 |
·线性范围的考察 | 第31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1-32页 |
·重现性试验 | 第32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2页 |
·加样回收率测定 | 第32-33页 |
·样品的含量测定 | 第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复方五倍子合剂稳定性研究 | 第34-3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4页 |
2 方法 | 第34-38页 |
·光照对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pH对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温度对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药物有效期的预测 | 第36-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六章 渔用复方五倍子合剂的药效学研究 | 第39-48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39页 |
2 方法 | 第39-40页 |
·药饵的制备 | 第39页 |
·菌液制备 | 第39页 |
·试验分组 | 第39-40页 |
·肝脏指标测定 | 第40页 |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第40页 |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 | 第48-49页 |
1 结论 | 第48页 |
2 创新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