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鲇溃疡综合症病原菌分离、鉴定与病理形态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南方鲇生物学特性 | 第9-11页 |
·形态特征 | 第9页 |
·分布 | 第9-10页 |
·生活习性 | 第10页 |
·食性 | 第10页 |
·生长 | 第10页 |
·繁殖 | 第10-11页 |
·养殖概况 | 第11页 |
·南方鲇常见细菌性病原 | 第11-14页 |
·柱状屈桡杆菌 | 第11-12页 |
·点状气单胞菌 | 第12-13页 |
·荧光假单胞菌 | 第13-14页 |
·普通变形杆菌 | 第14页 |
·细菌性疾病防治方法 | 第14-17页 |
·优化环境 | 第14-15页 |
·养殖水体的优化 | 第15页 |
·合理的养殖密度 | 第15页 |
·加强养殖管理 | 第15页 |
·合理使用渔药 | 第15-16页 |
·疫苗的使用 | 第16-17页 |
2. 研究目与意义 | 第17-18页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试验鱼 | 第18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方法 | 第19-25页 |
·病原学研究 | 第19-21页 |
·病毒性病原检查 | 第19页 |
·寄生虫性病原检查 | 第19-20页 |
·真菌性病原检查 | 第20页 |
·细菌性病原菌检查 | 第20-21页 |
·细菌分离 | 第20页 |
·初步人工感染试验 | 第20页 |
·疑似病原菌的分类 | 第20页 |
·再次人工感染试验 | 第20-21页 |
·致病菌的确定 | 第21页 |
·病原菌鉴定 | 第21-24页 |
·病原菌培养特性 | 第21页 |
·形态学特性观察 | 第21-22页 |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 | 第22-23页 |
·16S rDNA分析 | 第23-24页 |
·防治药物的筛选 | 第24页 |
·菌液制备 | 第24页 |
·药物敏感试验 | 第24页 |
·消毒药敏感试验 | 第24页 |
·病理学研究 | 第24-25页 |
·菌株培养与感染 | 第24-25页 |
·症状与病理剖解观察 | 第25页 |
·组织学病理学观察 | 第25页 |
·细胞病理学观察 | 第25页 |
4. 结果 | 第25-34页 |
·病毒、寄生虫、与真菌检查 | 第25-26页 |
·细菌性病原菌检查 | 第26页 |
·病原菌鉴定 | 第26-30页 |
·培养特性与形态学特性 | 第26-27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27-28页 |
·16S rDNA分析 | 第28-30页 |
·防治药物筛选 | 第30-32页 |
·药敏试验 | 第30-31页 |
·消毒药敏感性 | 第31-32页 |
·病理学研究 | 第32-34页 |
·临床症状与病理剖解 | 第32-33页 |
·组织病理学 | 第33-34页 |
·细胞病理学 | 第34页 |
5. 讨论 | 第34-39页 |
·南方鲇溃疡综合征病原学研究 | 第34-36页 |
·病毒、寄生虫、与真菌检查 | 第34-35页 |
·细菌性病原菌检查 | 第35-36页 |
·病理形态学研究 | 第36-38页 |
·临床症状与病理剖解 | 第36页 |
·组织病理学 | 第36-37页 |
·细胞病理学 | 第37-38页 |
·综合防治措施 | 第38-39页 |
6.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图版Plate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