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3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5页 |
·对数量进行测算 | 第11页 |
·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 第11-13页 |
·对主要障碍的研究 | 第13-15页 |
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1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6-17页 |
·农村劳动力 | 第16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6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16-17页 |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理论 | 第17-20页 |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 第17页 |
·拉尼斯—费景汉“经济发展三阶段”理论 | 第17-18页 |
·“农业剩余决定”理论 | 第18页 |
·“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 第20-26页 |
1 常宁市基本情况 | 第20页 |
2 常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 第20-22页 |
3 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 第22页 |
·农村人口众多 | 第22页 |
·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 第22页 |
·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利益差异 | 第22页 |
4 常宁市劳动力转移的态势以及产生的作用 | 第22-26页 |
·常宁市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作用 | 第22-24页 |
·常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1 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 第26页 |
·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健全 | 第26-27页 |
·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不到位 | 第27页 |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 第27-28页 |
2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28-31页 |
·思想观念落后 | 第28页 |
·劳动者素质较低 | 第28-29页 |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 第29-30页 |
·非农就业空间增长缓慢 | 第30页 |
·城市化发展滞后 | 第30-31页 |
第五章 促进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31-39页 |
1 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 | 第31-32页 |
·重点发展中心城镇 | 第31页 |
·大力扶植城镇支柱产业 | 第31-32页 |
·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 | 第32页 |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 第32页 |
2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 第32-36页 |
·发展特色产业 | 第34页 |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第34页 |
·采取多样化形式经营 | 第34-35页 |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 第35页 |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35-36页 |
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第36-38页 |
·强化农村职业教育 | 第36-37页 |
·实施“多种准入”措施 | 第37页 |
·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 第37-38页 |
4 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机制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件一 | 第42-44页 |
附件二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