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 引言 | 第12-13页 |
2 微胶囊技术 | 第13-14页 |
·微胶囊及微胶囊化 | 第13页 |
·微胶囊化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农药微胶囊剂型的特点 | 第13-14页 |
3 农药微胶囊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农药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15-17页 |
·界面聚合法 | 第16页 |
·原位聚合法 | 第16页 |
·复凝聚法 | 第16-17页 |
·乳化溶剂挥发法 | 第17页 |
·农药微胶囊囊材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天然高分子材料 | 第18页 |
·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8-19页 |
·不可生物降解全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9-21页 |
4 微胶囊用全合成生物可降解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脂肪族聚碳酸酯 | 第21-22页 |
·聚乳酸及其共聚物 | 第22-23页 |
·用于农药微胶囊的生物可降解材料 | 第23页 |
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生物可降解聚碳酸亚丙酯的合成与表征 | 第25-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实验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实验主要的试剂 | 第26页 |
·聚碳酸亚丙酯(PPC)的合成 | 第26-27页 |
·催化剂DMC的制备 | 第26页 |
·PPC的合成 | 第26-27页 |
·聚碳酸亚丙酯(PPC)的表征 | 第27-28页 |
·PPC结构表征 | 第27页 |
·PPC特性粘数及粘均分子量测定 | 第27页 |
·PPC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指数测定 | 第27-28页 |
·PPC的元素含量测定 | 第28页 |
·聚碳酸亚丙酯(PPC)降解性能测定 | 第2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聚合物PPC结构性能表征 | 第28-31页 |
·聚合物PPC降解性能测定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聚碳酸酯亚丙酯-毒死蜱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 第34-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实验主要的试剂 | 第35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的制备 | 第35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的性能表征 | 第35-37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外观形貌观察 | 第35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粒径大小及分布测定 | 第35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W-XRD测定 | 第35-36页 |
·毒死蜱微胶囊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 | 第36-37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缓释性能研究 | 第3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的外观形貌 | 第37-38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及分布 | 第38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的W-XRD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的载药量与包封率 | 第39页 |
·PPC-毒死蜱微胶囊的缓释性能 | 第39-40页 |
3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三种不同分子量的聚(D,L)乳酸-毒死蜱微胶囊的制备与缓释性能研究 | 第42-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实验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实验主要的试剂 | 第43页 |
·聚(D,L)乳酸降解性能测试 | 第43页 |
·聚(D,L)乳酸-毒死蜱微胶囊的制备 | 第43-44页 |
·聚(D,L)乳酸-毒死蜱微胶囊外观形貌表征 | 第44页 |
·聚(D,L)乳酸-毒死蜱微胶囊粒径大小及分布的测定 | 第44页 |
·聚(D,L)乳酸-毒死蜱微胶囊载药量和的包封率测定 | 第44页 |
·聚(D,L)乳酸-毒死蜱微胶囊缓释性能研究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聚(D,L)乳酸降解性能 | 第45-47页 |
·聚(D,L)乳酸-毒死蜱微胶囊的粒径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聚乙烯醇PVA-1788浓度 | 第47页 |
·连续相与有机相体积比 | 第47-48页 |
·聚(D,L)乳酸与毒死蜱用量比 | 第48-49页 |
·聚(D,L)乳酸-毒死蜱微胶囊外观形貌 | 第49-50页 |
·聚(D,L)乳酸-毒死蜱微胶囊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大小及分布 | 第50-51页 |
·聚(D,L)乳酸-毒死蜱微胶囊的缓释性能 | 第51-52页 |
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1 结论 | 第53-54页 |
2 主要的创新点 | 第54-55页 |
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