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 ·离子液体 | 第8-12页 |
| ·离子液体的定义和发展 | 第8-9页 |
| ·离子液体的性能 | 第9页 |
| ·离子液体的类型 | 第9-11页 |
| ·离子液体的应用 | 第11-12页 |
| ·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 | 第12-17页 |
| ·含离子液体的聚合物电解质 | 第12-13页 |
| ·聚合物分子上引入离子液体结构的聚合物电解质 | 第13-15页 |
| ·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 ·本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 第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2章 聚醚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19-48页 |
| ·引言 | 第19-20页 |
| ·合成路线 | 第20-22页 |
| ·实验部分 | 第22-27页 |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23页 |
|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23页 |
|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23-24页 |
|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24页 |
|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24页 |
| ·化合物(6),(7),(8)的合成 | 第24页 |
| ·化合物(9)的合成 | 第24-25页 |
| ·化合物(10)的合成 | 第25页 |
| ·化合物(11)的合成 | 第25页 |
| ·化合物(12)的合成 | 第25页 |
| ·化合物(13)的合成 | 第25页 |
| ·化合物(14)的合成 | 第25-26页 |
| ·化合物(15)的合成 | 第26页 |
| ·化合物(16)的合成 | 第26页 |
| ·化合物(17)的合成 | 第26页 |
| ·化合物(18)的合成 | 第26页 |
| ·化合物(19),(20),(21)的合成 | 第26-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47页 |
| ·对化合物(1),(2),(3),(4)的溶解性讨论 | 第27页 |
| ·对化合物(9),(10),(11),(12)的溶解性讨论 | 第27-28页 |
| ·温度和时间对化合物(5),(6),(7),(8)接枝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原料摩尔比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化合物(1),(2),(3),(4)的红外表征 | 第30-31页 |
| ·化合物(5),(6),(7),(8)的红外表征 | 第31页 |
| ·化合物(9),(10),(11),(12)的红外表征 | 第31-32页 |
| ·化合物(11),(12)的核磁图 | 第32-34页 |
| ·化合物(13),(14)的核磁和晶体学数据 | 第34-42页 |
| ·化合物(15),(16)的红外表征 | 第42页 |
| ·化合物(18),(19),(20),(21)的红外表征 | 第42-43页 |
| ·化合物(20),(21)的核磁表征 | 第43-44页 |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44-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3章 聚醚聚氨酯离子液体电解质的合成 | 第48-59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合成路线 | 第48-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51页 |
| ·化合物(22)的合成 | 第51页 |
| ·化合物(23)的合成 | 第51-52页 |
| ·化合物(24)的合成 | 第52页 |
| ·化合物(25)的合成 | 第52页 |
| ·化合物(26),(27),(28),(29)的合成 | 第52-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 ·化合物(22),(23),(24),(25),(26),(27),(28),(29)的溶解性讨论 | 第53页 |
| ·化合物(22),(23),(24),(25)的红外表征 | 第53-54页 |
| ·化合物(24)的核磁表征 | 第54-55页 |
| ·化合物(27),(29)的红外表征 | 第55页 |
| ·化合物(28),(29)的核磁表征 | 第55-57页 |
| ·化合物(22-29)的热重分析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