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德国票据无因性理论的雏形 | 第10-44页 |
第一节 早期德国票据学说概观 | 第10-22页 |
一、以“身体拘束说”为核心的票据学说 | 第11-13页 |
二、以“票据严正说”为核心的票据学说 | 第13-17页 |
三、以票据流通为核心的票据本质 | 第17-20页 |
四、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以无因性为选择的1848 年德国票据法 | 第22-32页 |
一、1848 年的德国票据法历史背景考查 | 第22-26页 |
二、无因性与1848 年德国票据法 | 第26-29页 |
三、无因性在1848 年德国票据法的体现 | 第29-32页 |
第三节 1874 年德国票据法中无因性形成的分析 | 第32-44页 |
一、票据抗辩限制向实体法的转移 | 第32-37页 |
二、罗马法对德国票据法的影响 | 第37-41页 |
三、1874 年德国票据法对于票据无因性的意义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德国票据无因性的流变 | 第44-78页 |
第一节 1848 年德国票据法的启示 | 第44-55页 |
一、对票据债权与原因债权的同一性的思考 | 第44-47页 |
二、揭示立法过程中的“对立的票据法思想” | 第47-51页 |
三、对票据无因性理论的认识 | 第51-55页 |
第二节 票据无因性对德国新旧票据理论学说的影响 | 第55-64页 |
一、德国票据理论旧学说 | 第55-58页 |
二、德国票据理论新学说 | 第58-64页 |
第三节 德国票据无因性对大陆法系国家的影响 | 第64-78页 |
一、德国票据法系国家对票据无因性理论的选择 | 第65-67页 |
二、《日内瓦统一票据法》中体现票据无因性条款 | 第67-72页 |
三、“有因”与“无因”的考量 | 第72-78页 |
第三章 德国票据无因性理论与民法的互动 | 第78-106页 |
第一节 德国票据无因性理论在民法上的基础 | 第78-90页 |
一、德国物权无因性与德国票据无因性 | 第78-81页 |
二、B?hr 先生关于票据无因性理论的提出 | 第81-83页 |
三、无因的票据债权债务 | 第83-86页 |
四、请求权使票据无因性相对化 | 第86-90页 |
第二节 德国票据中的交付契约 | 第90-98页 |
一、票据交付使其与民法分离 | 第91-94页 |
二、票据交付契约的解释 | 第94-96页 |
三、不当得利与票据无因性相联系 | 第96-98页 |
第三节 德国票据无因性理论基于民法的升华 | 第98-106页 |
一、票据交付在民法上的解释 | 第98-100页 |
二、票据交付契约中交付合意的无因性 | 第100-104页 |
三、票据交付契约中交付合意的非从属性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无因性在德国票据法中新的定位 | 第106-129页 |
第一节 当代德国票据无因性的解析 | 第106-117页 |
一、无因性在德国票据法上的适用范围 | 第107-109页 |
二、抗辩切断与无因性的关系 | 第109-113页 |
三、无因性与非从属性的票据债权 | 第113-116页 |
四、可替代性和抗辩切断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对《德国汇票本票法》第17 条的评述 | 第117-129页 |
一、无因性与善意取得 | 第117-120页 |
二、对于恶意抗辩的限制 | 第120-123页 |
三、认同票据无因性理论的相对性 | 第123-126页 |
四、小结 | 第126-129页 |
第五章 德国票据无因性对国际公约的影响 | 第129-145页 |
第一节 德国票据无因性在“海牙国际公约”中的反映 | 第129-131页 |
第二节 德国票据无因性在《日内瓦统一票据法》中的体现 | 第131-138页 |
一、《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立法背景的考察 | 第131-133页 |
二、《日内瓦票据公约》中的严格形式原则与票据无因性 | 第133-135页 |
三、日内瓦票据会议对于无因性的讨论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德国票据无因性在《联合国国际汇票本票公约》的体现 | 第138-145页 |
一、《联合国国际汇票和本票公约》背景的考察 | 第138-141页 |
二、无因性与《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 | 第141-144页 |
三、小结 | 第144-145页 |
结语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7-158页 |
后记 | 第158-159页 |
论文摘要 | 第159-163页 |
Abstract | 第163-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