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7的无线温度监控系统的上位机开发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课题相关技术介绍 | 第14-43页 |
·MFC的介绍 | 第14-16页 |
·Windows编程机制 | 第14页 |
·MFC的体系结构 | 第14-15页 |
·MFC应用程序框架 | 第15-16页 |
·数据库访问技术 | 第16-20页 |
·ODBC API | 第17页 |
·DAO与RDO | 第17-19页 |
·OLE DB与ADO | 第19-20页 |
·串口通信基本原理 | 第20-27页 |
·多线程介绍 | 第27-33页 |
·多线程概述 | 第27-28页 |
·MFC对多线程编程的支持 | 第28-30页 |
·线程的同步 | 第30-33页 |
·Winsock简介及其通讯原理 | 第33-36页 |
·Winsock控件的使用方法 | 第33-34页 |
·关于通信的几个函数介绍 | 第34-36页 |
·NAT及Hole Punching介绍 | 第36-39页 |
·网络地址转换 | 第36页 |
·NAT分类 | 第36-37页 |
·Hole Punching | 第37-39页 |
·VC++6.0自绘控件 | 第39-40页 |
·按钮控件的自绘原理 | 第39页 |
·进度条控件的自绘原理 | 第39-40页 |
·软件狗 | 第40-43页 |
·软件狗的基本原理 | 第40页 |
·软件狗如何保护您的软件 | 第40-41页 |
·软件狗的特点及优势 | 第41-43页 |
第3章 温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3-50页 |
·子站 | 第43-45页 |
·子站的功能需求分析 | 第43-44页 |
·子站软件的功能结构 | 第44-45页 |
·中心站 | 第45-48页 |
·中心站的功能需求分析 | 第45-47页 |
·中心站的功能结构 | 第47-48页 |
·总体框架图 | 第48页 |
·系统逻辑结构 | 第48-50页 |
第4章 通讯协议设计 | 第50-56页 |
·通讯协议约定 | 第50页 |
·帧结构的基本格式 | 第50-53页 |
·上位机命令格式 | 第50页 |
·下位机响应格式 | 第50-51页 |
·协议解析 | 第51-53页 |
·误码产生的后验统计模型 | 第53-56页 |
·误码率的先验分布选择 | 第53-54页 |
·误码率的后验分布模型 | 第54-56页 |
第5章 温控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56-83页 |
·子站详细设计 | 第56-57页 |
·子站的具体流程图 | 第56-57页 |
·中心站详细设计 | 第57-58页 |
·中心站的具体流程图 | 第57-58页 |
·界面美化 | 第58-62页 |
·Button自绘 | 第58-62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62-65页 |
·数据库分析 | 第62-64页 |
·数据库的实现 | 第64-65页 |
·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 第65-68页 |
·32位Windows程序的外壳加密 | 第65-66页 |
·使用API接口函数完成加密 | 第66-68页 |
·存储区编辑 | 第66-67页 |
·使用API调用的C程序 | 第67-68页 |
·系统模块及界面设计 | 第68-83页 |
·子站主界面 | 第68-71页 |
·界面框架结构 | 第68-70页 |
·主菜单的创建 | 第70页 |
·进度条的创建 | 第70页 |
·风玫瑰图与曲线图的创建 | 第70页 |
·气象预报模块创建 | 第70-71页 |
·启动界面 | 第71-72页 |
·通讯设置 | 第72-73页 |
·串口设置 | 第72-73页 |
·网络设置 | 第73页 |
·系统设置 | 第73-75页 |
·自动关机 | 第74-75页 |
·开机启动 | 第75页 |
·皮肤设置 | 第75-76页 |
·数据浏览 | 第76-78页 |
·帮助文档 | 第78-79页 |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 第79页 |
·时钟校准 | 第79-80页 |
·中心站主界面 | 第80-83页 |
·导航树创建 | 第81-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研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