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的正当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1页
学术概述第11-12页
引言第12-14页
第一章 正当性:概念和分析框架第14-44页
 第一节 正当性概念的基本问题第14-24页
  一、正当性概念解读第14-15页
  二、正当性的历史发展第15-17页
  三、现代政治制度的正当性分析第17-23页
  四、司法制度中的民主和理性第23-24页
 第二节 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当性第24-31页
  一、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民主第24-27页
  二、刑事诉讼中的程序理性第27-28页
  三、程序正当性与正当程序、程序正义辨析第28-31页
 第三节 刑事庭审调查的正当性第31-40页
  一、庭审调查之功能第32-34页
  二、庭审调查的原则第34-40页
 参考文献第40-44页
第二章 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的演进第44-77页
 第一节 西方刑事庭审调查模式的演进第44-53页
  一、神判证据方式与弹劾式诉讼模式第44-45页
  二、大陆法系庭审调查模式演变:从纠问式到职权讯问式第45-50页
  三、对抗式庭审模式的发展和交叉询问制度的形成第50-52页
  四、二战后庭审调查模式的发展第52-53页
 第二节 当代庭审调查模式正当性比较第53-63页
  一、当事人推进式庭审调查第53-57页
  二、法官职权式庭审调查第57-60页
  三、混合式庭审调查第60-61页
  四、正当性评述第61-63页
 第三节 中国刑事庭审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第63-73页
  一、中国古代审理案件的方式第64-66页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刑事庭审调查第66-68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第68-70页
  四、我国现阶段刑事庭审调查制度概述第70-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第三章 庭审调查结构的正当性:参与方权责的合理配置第77-116页
 第一节 公诉人庭审权利的合理调整第77-81页
  一、由“法官面前的法官”到“法官面前的当事人”第78-79页
  二、公诉人法律监督者角色的弱化和控方角色的强化第79-81页
 第二节 被告人庭审中的权利与义务第81-89页
  一、被告人庭审调查中的地位第81-84页
  二、被告人的质证权第84-87页
  三、其它重要的庭审调查权利第87-89页
 第三节 法院的庭审控制权与调查权第89-98页
  一、法院的庭审指挥权运用方式第90-93页
  二、法官职权调查的行使边界第93-98页
 第四节 辩护人权利的完善第98-104页
  一、现代辩护制度的价值与功能第98-102页
  二、刑事司法中辩护人权利的完善第102-104页
 第五节 被害人庭审权利的退与进第104-112页
  一、关于刑事庭审制度中被害人诉讼地位的争论第105-106页
  二、被害人在庭审中“当事人”身份的合理退却第106-109页
  三、被害人地位的合理调整第109-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第四章 庭审调查过程的正当性:调查顺序的优化设置第116-149页
 第一节 庭审调查制度的多样设计第116-125页
  一、对程序分流理论基础的正当性反思第117-119页
  二、庭审调查程序分流的制度设计第119-123页
  三、分流后的刑事庭审调查之完善第123-125页
 第二节 庭审强制讯问制度改革第125-138页
  一、法治程序下的讯问被告人制度概述第126-127页
  二、庭审询问(讯问)被告人程序的比较法考察第127-131页
  三、混合还是混淆—我国庭审讯问制度的偏离第131-135页
  四、庭审讯问与沉默权第135-138页
  五、讯问被告人程序的重置第138页
 第三节 交叉询问质证制度的优化第138-147页
  一、交叉询问为主的质证模式第139-142页
  二、我国交叉讯问制度适用中的问题第142-144页
  三、我国交叉询问制度之改善第144-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49页
第五章 证据审查与采信方法的正当性:认证规则的建立第149-172页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和证据规则体系的建立第149-157页
  一、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证据制度的基石第149-152页
  二、我国证据裁判原则与证据规则的建立第152-157页
 第二节 证据排除或证据禁止规则的完善第157-163页
  一、证据排除规则释义第157-159页
  二、证据禁止规则解读第159-160页
  三、关于证据排除的理论争论第160-162页
  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展开第162-163页
 第三节 传闻证据规则的引入第163-170页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内在矛盾第163-165页
  二、传闻证据规则的规范内涵第165-168页
  三、传闻证据规则对我国立法的启示第168-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2页
结论第172-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77页
后记第177-178页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8-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同诉讼制度研究
下一篇: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