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诉讼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共同诉讼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其创新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共同诉讼的基础理论 | 第18-53页 |
第一节 共同诉讼的概念和分类 | 第18-23页 |
一、共同诉讼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共同诉讼的特征 | 第19-22页 |
三、共同诉讼的分类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共同诉讼的历史沿革 | 第23-28页 |
一、大陆法系共同诉讼的演进 | 第23-25页 |
二、英美法系共同诉讼的演进 | 第25-28页 |
第三节 共同诉讼的价值与功能 | 第28-36页 |
一、提高诉讼效益 | 第28-30页 |
二、确保统一裁判 | 第30-32页 |
三、实现司法公正 | 第32-36页 |
第四节 共同诉讼的构成要件 | 第36-53页 |
一、大陆法系共同诉讼的构成要件 | 第36-39页 |
二、英美法系共同诉讼的构成要件 | 第39-53页 |
第二章 必要共同诉讼制度 | 第53-89页 |
第一节 必要共同诉讼概述 | 第53-65页 |
一、必要共同诉讼的概念界定 | 第53-54页 |
二、必要共同诉讼的类型分解 | 第54-61页 |
三、两种必要共同诉讼的区分 | 第61-65页 |
第二节 固有必要共同原告的追加 | 第65-77页 |
一、强制合并共同原告的现实困惑 | 第66-68页 |
二、限缩强制合并的各种变通路径 | 第68-73页 |
三、强制合并共同原告的弹性重构 | 第73-77页 |
第三节 类似必要共同诉讼的判决效扩张 | 第77-83页 |
一、我国判决效扩张的司法实践 | 第77-78页 |
二、我国判决效主观范围理论 | 第78-81页 |
三、国外判决效扩张制度及其借鉴 | 第81-83页 |
第四节 必要共同诉讼人的行为效力原则 | 第83-89页 |
一、必要共同诉讼人行为独立原则的现实困惑 | 第83-84页 |
二、必要共同诉讼人行为效力的比较研究 | 第84-87页 |
三、我国必要共同诉讼人行为效力之规则重构 | 第87-89页 |
第三章 准必要共同诉讼制度 | 第89-126页 |
第一节 准必要共同诉讼概述 | 第89-93页 |
一、准必要共同诉讼的概念界定 | 第89-90页 |
二、标的牵连型诉讼的现实困境 | 第90-93页 |
第二节 标的牵连型诉讼的应对策略 | 第93-99页 |
一、固有必要共同诉讼说 | 第94页 |
二、类似必要共同诉讼说 | 第94-96页 |
三、普通共同诉讼说 | 第96-98页 |
四、准必要共同诉讼说 | 第98-99页 |
第三节 上述应对策略的评价和反思 | 第99-111页 |
一、固有必要共同诉讼说的批判 | 第99-102页 |
二、类似必要共同诉讼说的检讨 | 第102-105页 |
三、普通共同诉讼说的反思 | 第105-108页 |
四、准必要共同诉讼说的优势 | 第108-111页 |
第四节 准必要共同诉讼的总体设计 | 第111-117页 |
一、准用行为牵连规则 | 第111-115页 |
二、判决效扩张的配合 | 第115-117页 |
第五节 判决效扩张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117-126页 |
一、争点效的扩张 | 第117-123页 |
二、参加效与争点效的互动 | 第123-126页 |
第四章 普通共同诉讼制度 | 第126-156页 |
第一节 普通共同诉讼概述 | 第126-134页 |
一、普通共同诉讼的概念界定 | 第126-128页 |
二、普通共同诉讼的现状及成因 | 第128-132页 |
三、普通共同诉讼利用的增进 | 第132-134页 |
第二节 普通共同诉讼与示范诉讼的组合 | 第134-144页 |
一、示范诉讼的现实状况 | 第134-135页 |
二、示范诉讼的域外考察 | 第135-140页 |
三、示范诉讼的独特功能 | 第140-141页 |
四、示范诉讼的制度设计 | 第141-144页 |
第三节 普通共同诉讼的分合裁判 | 第144-150页 |
一、诉讼分合裁判的现状 | 第144-145页 |
二、诉讼分合裁判的域外考察 | 第145-149页 |
三、我国分合裁判制度的建立 | 第149-150页 |
第四节 普通共同诉讼实体要件的裁量 | 第150-156页 |
一、现行自由裁量因素的弊端 | 第150-151页 |
二、自由裁量权的域外考察 | 第151-152页 |
三、自由裁量之司法政策导向 | 第152-154页 |
四、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重构 | 第154-156页 |
第五章 诉讼参加制度 | 第156-202页 |
第一节 诉讼参加制度概述 | 第156-158页 |
一、诉讼参加的概念界定 | 第156-157页 |
二、诉讼参加与共同诉讼 | 第157-158页 |
第二节 独立参加制度的建构 | 第158-173页 |
一、独立参加的实务需求及原因 | 第158-161页 |
二、独立参加制度的大陆法借鉴 | 第161-166页 |
三、我国独立参加制度的建构 | 第166-173页 |
第三节 引入诉讼制度的确立 | 第173-187页 |
一、引入诉讼的实践需求及原因 | 第173-176页 |
二、引入诉讼制度的英美法考察 | 第176-181页 |
三、我国引入诉讼制度的建构 | 第181-187页 |
第四节 辅助参加制度的完善 | 第187-202页 |
一、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现状 | 第187-191页 |
二、辅助参加制度的大陆法参考 | 第191-195页 |
三、我国辅助参加制度的完善 | 第195-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9页 |
后记 | 第219-2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21-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