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2.1 智库 | 第19-20页 |
1.2.2 智库影响力 | 第20-21页 |
1.2.3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5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27-37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8-33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33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33-37页 |
2.4.1 精英理论 | 第33-34页 |
2.4.2 多元理论 | 第34-35页 |
2.4.3 政策过程理论 | 第35页 |
2.4.4 社会网络理论 | 第35-37页 |
第3章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概况 | 第37-53页 |
3.1 中国智库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3.2 中国智库演进历程 | 第38-40页 |
3.2.1 古代智囊机构和智囊人物 | 第38-39页 |
3.2.2 现代决策咨询机构 | 第39-40页 |
3.3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分类 | 第40-45页 |
3.3.1 党政系统智库 | 第42页 |
3.3.2 社科研究系统智库 | 第42-43页 |
3.3.3 高校智库 | 第43页 |
3.3.4 社会智库 | 第43-45页 |
3.4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影响因素 | 第45-47页 |
3.4.1 外部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3.4.2 内部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3.5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问题分析 | 第47-53页 |
3.5.1 智库发展面貌不够均衡 | 第47-48页 |
3.5.2 智库独立属性不够突出 | 第48页 |
3.5.3 智库成果质量有待提高 | 第48-50页 |
3.5.4 智库影响力不够显著 | 第50-53页 |
第4章 国际典型智库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 第53-73页 |
4.1 美国智库发展概况 | 第55-61页 |
4.1.1 美国智库发展历程 | 第56-57页 |
4.1.2 美国智库主要特征 | 第57-59页 |
4.1.3 美国智库运营机制 | 第59-60页 |
4.1.4 美国智库发展趋势 | 第60-61页 |
4.2 欧洲智库发展概况 | 第61-67页 |
4.2.1 欧洲智库发展历程 | 第62-64页 |
4.2.2 欧洲智库主要特征 | 第64-65页 |
4.2.3 欧洲智库运营机制 | 第65-67页 |
4.3 日本智库发展概况 | 第67-70页 |
4.3.1 日本智库发展历程 | 第67-68页 |
4.3.2 日本智库主要特征 | 第68-69页 |
4.3.3 日本智库运营机制 | 第69-70页 |
4.4 国际智库发展对中国智库建设的启示 | 第70-73页 |
4.4.1 正确处理政府智库关系问题,保持智库相对独立性 | 第71页 |
4.4.2 完善智库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智库专业化建设 | 第71页 |
4.4.3 加大力度扶持中国特色新型社会智库建设 | 第71-72页 |
4.4.4 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智库成果推销能力 | 第72-73页 |
第5章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影响力评价实证分析 | 第73-95页 |
5.1 智库影响力评价方法 | 第73-79页 |
5.1.1 主观评价法 | 第73-77页 |
5.1.2 客观评价法 | 第77页 |
5.1.3 主客观综合评价法 | 第77-79页 |
5.2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影响力实证研究 | 第79-95页 |
5.2.1 评价对象 | 第79-86页 |
5.2.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86-88页 |
5.2.3 评价结果 | 第88-91页 |
5.2.4 结果分析 | 第91-95页 |
第6章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95-103页 |
6.1 明确目标定位,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向 | 第95-96页 |
6.1.1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政治方向 | 第95页 |
6.1.2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理论方向 | 第95-96页 |
6.1.3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价值方向 | 第96页 |
6.2 强化决策咨询,健全中国各级政府政策决策体制 | 第96-97页 |
6.2.1 健全政府决策咨询制度 | 第96-97页 |
6.2.2 突出决策咨询重点领域 | 第97页 |
6.2.3 提高决策咨询成果质量 | 第97页 |
6.3 创新运营机制,提高智库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 | 第97-99页 |
6.3.1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第98页 |
6.3.2 创新资金筹集机制 | 第98页 |
6.3.3 创新成果推销机制 | 第98-99页 |
6.4 促进均衡发展,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多元格局 | 第99-100页 |
6.4.1 推进优质智库高端化建设 | 第99页 |
6.4.2 加强高校智库品牌化建设 | 第99页 |
6.4.3 扶持社会智库特色化建设 | 第99-100页 |
6.5 深化对外交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国际进程 | 第100-103页 |
6.5.1 拓宽智库研究国际视野 | 第100页 |
6.5.2 引进国际优秀智库人才 | 第100-101页 |
6.5.3 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 第101-103页 |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03-10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3-10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