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辞 | 第1-6页 |
摘要 | 第6-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2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55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39页 |
·诗歌翻译理论 | 第24-29页 |
·诗歌翻译的特殊性 | 第29-31页 |
·影响翻译策略的诸多因素 | 第31-39页 |
·文本 | 第32-35页 |
·翻译目的 | 第35页 |
·目标读者 | 第35-36页 |
·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权力地位对比 | 第36-37页 |
·译者 | 第37-39页 |
·本论文的研究范畴 | 第39页 |
·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39-40页 |
·研究现状 | 第40-52页 |
·词学研究综述 | 第40-46页 |
·国内词学研究综述 | 第40-43页 |
·港台与北美词学研究综述 | 第43-46页 |
·意境研究综述 | 第46-48页 |
·词之英译综述 | 第48-52页 |
·国内词之英译研究综述 | 第48-49页 |
·英语国家词之英译研究综述 | 第49-52页 |
·研究角度与方法 | 第52-53页 |
·研究角度 | 第52页 |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论文的结构及创新点 | 第53-55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53-5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4-55页 |
第二章 文本体裁的宏观分析 | 第55-65页 |
·词的定义及其发展过程 | 第55-57页 |
·宋词兴盛的原因 | 第57-58页 |
·词作为一种文体的概况 | 第58-65页 |
·词的起源 | 第58-60页 |
·词的分类 | 第60-61页 |
·词牌与宫调 | 第61-63页 |
·词的风格流派 | 第63-65页 |
第三章 词之意境的审美特征及审美构成 | 第65-102页 |
·意境概念的发展过程 | 第65-74页 |
·境的产生 | 第66-69页 |
·境的发展 | 第69-72页 |
·境的总结 | 第72-74页 |
·意境的审美特征 | 第74-85页 |
·虚实相生——虚与实的统一 | 第74-76页 |
·境生象外——境与象的关系 | 第76-78页 |
·物我齐一——主客体的统一 | 第78-80页 |
·意与境浑——情与景的交融 | 第80-81页 |
·真实自然——表与里的一致 | 第81-83页 |
·因小见大——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 第83-84页 |
·心领神会——创造与再创造的统一 | 第84-85页 |
·词之意境的审美特征 | 第85-90页 |
·要眇幽微 | 第86-88页 |
·言长意远 | 第88-90页 |
·词之意境的审美构成 | 第90-102页 |
·词之音韵美 | 第91-98页 |
·协乐特质 | 第91-96页 |
·音调的调配 | 第91-93页 |
·词牌押韵格式 | 第93-94页 |
·宫调风格 | 第94页 |
·词之内在节奏 | 第94-96页 |
·语音修辞 | 第96-98页 |
·词之意义美 | 第98-102页 |
·词之意象美 | 第98页 |
·炼字与意境 | 第98-102页 |
第四章 词之意象分析 | 第102-118页 |
·何谓意象? | 第102-103页 |
·词之意象的生成及其分类 | 第103-106页 |
·词之意象的生成 | 第103-104页 |
·词之意象的分类 | 第104-106页 |
·词之意象的主要艺术特征与翻译 | 第106-113页 |
·词之意象的自足性与翻译 | 第106-107页 |
·词之意象的传承性与翻译 | 第107-108页 |
·词之意象的创造性与翻译 | 第108-110页 |
·词之意象的模糊性与翻译 | 第110-112页 |
·词之意象的时代性特征与翻译 | 第112页 |
·词之意象的个性特征与翻译 | 第112-113页 |
·词之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 第113-116页 |
·词之意象的模糊性与词境之幽微要眇、言长意远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常用意象的类别与词境之幽微要眇、言长意远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词之意象的符号学分析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重构词之音韵美 | 第118-141页 |
·重构词之音韵美的障碍 | 第118-123页 |
·汉英语音系统的差异 | 第118-120页 |
·音段音位的比较 | 第118-119页 |
·超音段音位的比较 | 第119-120页 |
·词体之协乐性导致的障碍 | 第120-121页 |
·翻译词之语音修辞的障碍 | 第121-123页 |
·重构词之音乐美的翻译模式 | 第123-141页 |
·从声律方面弥补音乐美的遗失 | 第125-131页 |
·从语音修辞方面弥补音乐美的遗失 | 第131-141页 |
·叠音词 | 第132-134页 |
·双声叠韵词 | 第134-137页 |
·反复 | 第137-141页 |
第六章 重构词之意境的意义美 | 第141-223页 |
·意象的翻译 | 第141-212页 |
·意象翻译的障碍 | 第141-154页 |
·词之意象的传承性导致的障碍 | 第141-142页 |
·意象的模糊性导致的障碍 | 第142-154页 |
·意象的语义模糊性和多义性对翻译构成的障碍 | 第143-144页 |
·意象组合关系的模糊性对翻译构成的障碍 | 第144-154页 |
·大意象的翻译 | 第154-166页 |
·视角切换 | 第155-160页 |
·语气情态 | 第160-165页 |
·双重语境的再现 | 第165-166页 |
·小意象的翻译 | 第166-212页 |
·描述型意象 | 第166-171页 |
·比喻型意象 | 第171-180页 |
·摹状类比喻 | 第172-173页 |
·摹质类比喻 | 第173-175页 |
·文化类比喻 | 第175-180页 |
·象征型意象 | 第180-195页 |
·典故型意象 | 第195-212页 |
·引言类用典 | 第197-205页 |
·引事类用典 | 第205-212页 |
·词藻的翻译 | 第212-223页 |
第七章 译作中词之意境的重构效果的检验 | 第223-249页 |
·对词之意境的重构效果进行检验的必要性 | 第223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23-234页 |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第223-224页 |
·作为评估对象的词作及其英译 | 第224-231页 |
·作为评估对象的词作意境的总体分析 | 第231-234页 |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及其启示意义 | 第234-249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34-238页 |
·调查结果的宏观分析 | 第235-236页 |
·调查结果的微观分析 | 第236-238页 |
·调查结果的启示意义 | 第238-249页 |
·词牌名的翻译 | 第238-239页 |
·词体宜采用何种方式翻译 | 第239-240页 |
·如何再现原词的音韵美 | 第240-242页 |
·如何重构原词的意义美 | 第242-249页 |
第八章 结 论 | 第249-257页 |
·词之意境 | 第249-250页 |
·重构词之意境的翻译策略 | 第250-254页 |
·在翻译中重构词之意境的八个步骤 | 第254-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257-266页 |
附录 | 第266-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