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V着A”格式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 | 第8-12页 |
| ·对“着”的语法意义的研究 | 第8-10页 |
| ·“V 着A”格式的专门研究 | 第10-11页 |
| ·对句式的研究 | 第11-12页 |
|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 ·拟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 第12页 |
|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V 着 A”格式的结构特征和语义类型 | 第13-2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 ·“V 着A”格式的句法功能 | 第14-16页 |
| ·做谓语 | 第14-15页 |
| ·做宾语 | 第15页 |
| ·做主语 | 第15-16页 |
| ·做定语 | 第16页 |
| ·单独成句 | 第16页 |
| ·“V 着A”格式的结构特征 | 第16-22页 |
| ·句法结构的同一性 | 第17-18页 |
| ·“V 着A”格式的结构特征 | 第18-22页 |
| ·“V 着A”格式的语义类型 | 第22-26页 |
| ·A 指向受事 | 第22-23页 |
| ·A 指向施事 | 第23-24页 |
| ·A 指向句中动词 | 第24-25页 |
| ·歧义结构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V 着 A”格式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 | 第27-36页 |
| ·对动词的选择与限制 | 第27-31页 |
| ·动词的情状分类 | 第27-29页 |
| ·进入格式的动词的配价特征 | 第29-31页 |
| ·对形容词的选择与限制 | 第31-34页 |
| ·形容词的句法特点 | 第31-32页 |
| ·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 第32-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V 着 A”格式中“着”的功能和意义 | 第36-40页 |
| ·“V 着A”格式中“着”的意义 | 第36-38页 |
| ·“V 着A”格式中“着”的功能 | 第38-39页 |
| ·“着”的足语功能 | 第38页 |
| ·“着”的转化功能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V 着 A”格式的语用特点和生成探讨 | 第40-48页 |
| ·“V 着A”格式的语用特点 | 第40-42页 |
| ·信息结构分析 | 第40页 |
| ·“V 着A”的述评性 | 第40-42页 |
| ·“V 着A”格式的生成探讨 | 第42-46页 |
| ·“V 着A”格式的语义网络 | 第43-44页 |
| ·动核结构的关系 | 第44-45页 |
| ·动核关系的合并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后记 | 第55-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