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分系统电磁环境效应及壳体屏蔽效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汽车面临的电磁环境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电磁环境效应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壳体屏蔽效能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内容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强电磁脉冲耦合机理及特性分析 | 第19-29页 |
·强电磁脉冲耦合机理 | 第19-21页 |
·强电磁脉冲分类 | 第21页 |
·典型强电磁脉冲特性分析 | 第21-27页 |
·高空核电磁脉冲(HEMP) | 第21-24页 |
·高功率微波(HPM) | 第24-26页 |
·超宽带脉冲(UWB) | 第26-27页 |
·典型强电磁脉冲特性及参数对比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仿真软件及算法介绍 | 第29-38页 |
·CST-MS 2010 软件介绍 | 第30-32页 |
·CST-MS 2010 处理技术 | 第30-31页 |
·CST-MS 2010 求解原理 | 第31-32页 |
·CST-MS 2010 求解步骤 | 第32页 |
·CST-MS 2010 算法基础 | 第32-37页 |
·传输线矩阵法基本原理 | 第33-36页 |
·传输线矩阵法基本步骤 | 第36页 |
·传输线矩阵法的优缺点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车辆分系统电磁环境分析 | 第38-56页 |
·车辆模型 | 第38-40页 |
·入射波对 ECU 电磁环境的影响 | 第40-44页 |
·极化方向的影响 | 第40-42页 |
·入射方向的影响 | 第42-44页 |
·典型强电磁脉冲作用下 ECU 的电磁环境 | 第44-47页 |
·HEMP 作用下的电磁环境 | 第44-45页 |
·窄带 HPM 作用下的电磁环境 | 第45-46页 |
·宽带 HPM 作用下的电磁环境 | 第46页 |
·UWB 作用下的电磁环境 | 第46-47页 |
·典型强电磁脉冲作用下车壳屏蔽效能分析 | 第47-52页 |
·HEMP 作用下的屏蔽效能 | 第48-49页 |
·窄带 HPM 作用下的屏蔽效能 | 第49-50页 |
·宽带 HPM 作用下的屏蔽效能 | 第50-51页 |
·UWB 作用下的屏蔽效能 | 第51-52页 |
·车辆电磁谐振环境分析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壳体屏蔽效能分析 | 第56-88页 |
·壳体屏蔽原理 | 第56-57页 |
·屏蔽效能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壳体模型及简化原则 | 第58-59页 |
·入射波对壳体电磁环境的影响 | 第59-61页 |
·入射波对壳体屏蔽效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缝隙对壳体屏蔽效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典型强电磁脉冲作用下壳体屏蔽效能分析 | 第65-68页 |
·宽带 HPM 作用下的屏蔽效能 | 第66页 |
·UWB 作用下的屏蔽效能 | 第66-68页 |
·壳体结构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 第68-74页 |
·壳体尺寸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信号孔间距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信号孔大小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 第71-73页 |
·散热片数目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车内壳体屏蔽效能分析 | 第74-82页 |
·仿真模型改进 | 第74-75页 |
·极化方向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 第75-78页 |
·典型强电磁脉冲作用下壳体屏蔽效能分析 | 第78-79页 |
·壳体对 ECU 位置屏蔽效能的影响 | 第79-82页 |
·壳体屏蔽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 第82-87页 |
·评价体系的意义及作用 | 第82页 |
·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 | 第82-83页 |
·评价体系指标的计算 | 第83-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