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体育社团的溯源发展和现实问题 | 第12-25页 |
一、我国社团意义的基本认识 | 第12-15页 |
(一) 现代“社团”产生的源流 | 第12-13页 |
(二) 我国社团的生成模式 | 第13页 |
(三) 我国社团现状问题速览 | 第13-15页 |
二、我国体育社团的界定与其特殊性 | 第15-18页 |
(一) 社团的法律化——结社权 | 第15-16页 |
(二) 我国体育社团内涵界定 | 第16-17页 |
(三) 体育社团的特殊性分析 | 第17-18页 |
三、我国体育社团的生存发展的异化之险 | 第18-25页 |
(一) 社团立法的国家控制管理倾向 | 第19-20页 |
(二) 体育社团法律体系极不完善——层级低、配套少 | 第20页 |
(三) 体育社团身份属性不明——或官或民,亦官亦民 | 第20-21页 |
(四) 理想的“实体化”与现实的“形式化”——形式自治 | 第21-22页 |
(五) 我国体育社团公权力行为的救济缺失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我国体育社团主体性困境形成的宏观溯究 | 第25-34页 |
一、市民社会理论下的现代国家的政府与社团 | 第25-29页 |
(一) “社团”涵义的扩张——社团化 | 第25-26页 |
(二) 发达国家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三) 世界各国体育管理体制综述 | 第28-29页 |
二、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历史逻辑——民间结社自由限制 | 第29-30页 |
三、“政府管理社团”模式——现行体制一时之选 | 第30-31页 |
四、政府职能转变进退维谷——政府理性质疑与信任 | 第31-32页 |
五、我国体育社团的商业化之路——鲜明的利益垄断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体育社团的行政主体资格的确立 | 第34-43页 |
一、我国行政主体理论概述 | 第34-37页 |
(一) 行政主体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 第34-35页 |
(二) 行政主体的范围界定 | 第35-37页 |
二、我国体育社团行政主体资格的权源分析 | 第37-39页 |
(一) 学界主要观点 | 第37-38页 |
(二) 体育社团公共管理的权利来源 | 第38-39页 |
三、我国体育社团在行政法中双重地位 | 第39-41页 |
(一) 行政主体资格 | 第40页 |
(二) 行政相对人身份 | 第40-41页 |
四、确立我国体育社团组织行政主体资格的意义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体育社团自治与公权力行为规制的机制改良 | 第43-53页 |
一、社团自治与公权力行为之间的界线尴尬 | 第43-45页 |
(一) 社团罚——变相的行政处罚? | 第43-44页 |
(二) 社团罚的权源、属性分析 | 第44-45页 |
二、对体育社团自治和公权力行为的法律控衡 | 第45-48页 |
(一) 法律确认体育社团内部章程的合法性 | 第45-46页 |
(二) 对体育社团自治罚权的行政监督 | 第46-47页 |
(三) 司法介入体育社团自治领域 | 第47-48页 |
三、司法介入体育社团内部纠纷的限度与具体构想 | 第48-53页 |
(一) 司法介入体育社团内部纠纷的限度 | 第48-50页 |
(二) 体育社团公权力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几点构想 | 第50-5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