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小麦染色体的构成及来源 | 第12-13页 |
·外缘种质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 第13页 |
·黑麦基因资源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 第13-18页 |
·1RS.1BL易位系的来源及应用 | 第13-14页 |
·易位系的诱导 | 第14-16页 |
·自发易位 | 第15页 |
·辐射易位 | 第15页 |
·染色体错分裂和着丝点再融合诱导易位 | 第15页 |
·利用杀配子染色体诱导染色体易位 | 第15-16页 |
·以单体附加作为工具诱导易位 | 第16页 |
·5B缺失小麦材料的利用 | 第16页 |
·小麦Ph突变体的利用 | 第16页 |
·1RS.1BL易位系的鉴定 | 第16-18页 |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A-PAGE) | 第17页 |
·染色体分带 | 第17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 第17页 |
·分子标记 | 第17-18页 |
·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及其抗病基因的定位 | 第18-22页 |
·有关小麦开花后抗衰老的特性―延绿(STAY GREEN)的研究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使用ISSR标记研究黑麦属植物遗传多样性 | 第24-34页 |
·研究黑麦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供试材料 | 第24-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DNA的提取 | 第26页 |
·ISSR检测 | 第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ISSR的多态性 | 第27-28页 |
·ISSR标记揭示的黑麦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 第28-29页 |
·黑麦品种间的聚类分析 | 第29页 |
·ISSR条带揭示的黑麦属进化关系 | 第29-30页 |
·利用黑麦属植物遗传多样性扩增小麦的遗传组成 | 第30-34页 |
第三章 1RS.1BL易位系抗病性的遗传多样性 | 第34-4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新易位系的创制及研究材料 | 第34-35页 |
·抗病性鉴定 | 第35页 |
·对供试材料的GISH检测 | 第35-36页 |
·对供试材料的C-带检测 | 第36页 |
·新1RS.1BL易位系R14的染色体结构、抗病性的鉴定及新抗病基因的发现 | 第36-41页 |
·新1RS.1BL易位系R14的染色体结构 | 第36-37页 |
·新抗条锈病基因YrCn17的发现与命名 | 第37-38页 |
·新抗白粉病基因PmCn17的发现与命名 | 第38-39页 |
·利用黑麦1RS染色体的多样性构建1RS.1BL易位系的多样性 | 第39-41页 |
第四章 1RS.1B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开花后叶片延绿特性的影响 | 第41-47页 |
·对小麦延绿特性遗传基础的研究意义 | 第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供试材料 | 第41-42页 |
·延绿生理特性鉴定 | 第42-43页 |
·Giemsa-C分带 | 第43页 |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 | 第43-44页 |
·小麦延绿基因STG1的发现与命名 | 第44-47页 |
·染色体C-带分析 | 第44页 |
·A-PAGE电泳鉴定 | 第44页 |
·1RS.1BL易位系与延绿(stay green)的相关性 | 第44-45页 |
·小麦功能性延绿(stay green)基因Stg1 | 第45-47页 |
第五章 1RS.1BL易位系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限制因素与育种策略 | 第47-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材料 | 第48-49页 |
·方法 | 第49-50页 |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9页 |
·Giemsa C-带 | 第49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 第49页 |
·农艺性状考察 | 第49页 |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测定 | 第49-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结果 | 第50-51页 |
·Giemsa C-带结果 | 第51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结果 | 第51-52页 |
·川农号小麦新品种的农艺性状与品质分析 | 第52-54页 |
·1RS.1BL 易位系应用的限制因素与育种策略 | 第54-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