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嘎隆拉隧道涌、突水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隧址区地质构造 | 第15-24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5-16页 |
| ·地质构造 | 第16-17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6页 |
| ·地层岩性 | 第16-17页 |
| ·新构造运动特征 | 第17页 |
| ·近场区主要断裂 | 第17-22页 |
| ·嘉黎断裂带 | 第18-21页 |
| ·扎木—马尼翁断裂 | 第21-22页 |
| ·其他断裂 | 第22页 |
| ·小结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隧址区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 第24-37页 |
| ·水文、气象 | 第24-28页 |
| ·水文 | 第24页 |
| ·地表水 | 第24页 |
| ·地下水类型 | 第24-25页 |
| ·气象 | 第25-26页 |
| ·隧道进、出口端降雨统计 | 第26-28页 |
| ·水文地质结构 | 第28-30页 |
| ·地下水分区 | 第30-35页 |
| ·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 | 第30-33页 |
| ·隧道涌水宽度划分 | 第33-35页 |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隧道涌、突水理论预测分析 | 第37-50页 |
| ·预测理论及方法概述 | 第37-42页 |
| ·近似方法 | 第38页 |
| ·理论方法 | 第38-40页 |
| ·随机数学方法 | 第40页 |
| ·非线性理论方法 | 第40-41页 |
| ·数值方法 | 第41-42页 |
| ·理论计算预测方法基本原理 | 第42-44页 |
| ·大气降水入渗法 | 第42页 |
| ·地下水径流模数法 | 第42-43页 |
| ·地下水动力学法 | 第43-44页 |
| ·理论计算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44-49页 |
| ·大气降水入渗法 | 第45页 |
| ·地下水径流模数法 | 第45-46页 |
| ·地下水动力学法 | 第46-47页 |
| ·隧道实际涌水统计 | 第47-48页 |
| ·隧道涌水量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隧道涌、突水控制措施分析 | 第50-60页 |
| ·隧道防排水技术研究 | 第50-53页 |
| ·F7 断层破碎带涌水处理 | 第53-57页 |
| ·嘎隆拉隧道涌突水控制措施 | 第57-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0-63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认识与建议 | 第61-63页 |
| 附表 | 第63-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